一個蘿卜一個坑,報社裡也沒什麼空閒的人手,可以抽調出來配合他。
既然決定讓狄健和薛藝加入,葉向陽就直接把自己完整的想法說了出來。
一開始隻是陪葉梓欣體驗生活,不過葉向陽發現自己了解到的東西挺有意思的,雖然是生活中比較常見,但平時並沒有怎麼留意。
於是,葉向陽就做了個總結視頻,發到網上跟網友分享這些。
也沒想過會引起這麼大的反響。
在分析和研究網友們為什麼會對這種事情如此感興趣、討論度如此之高的過程中,葉向陽發現了更值得挖掘的內容。
葉向陽昨晚看評論區,發現很多網友覺得撿瓶子這個行業朝十晚五,清閒,沒有壓力……是一個完全輕鬆而又十分暴利的福利行業。
其實這是有一定誤解的。
或者說,更多的網友是出於沒有經過考證的調侃。
確實,目前資源回收領域的收益已經超過千億,不過真正能從這裡麵賺到大錢的,往往是一些相關企業和那些專門從事廢品回收的相關人員。
他們屬於金字塔的頂端和中部。
然而金字塔永遠是有塔基的。
那些拾荒者們,則是其領域最底層的存在。
或許有少數人依舊能賺到不少錢,但絕大部分遠沒有那麼輕鬆。
在這些人裡麵,又可以大致分成兩種。
一種是家庭並不困難甚至富裕的老人,或許在很多小區裡都能看到這類人的身影。
他們大多不是真的缺錢。
隻是隨著年齡不斷增長,對歲月流逝產生本能的恐懼感,加上缺少家人陪伴,希望通過這種“收藏物品”的方式獲得滿足。
同時,也可能是因為經曆過社會動蕩、大饑荒和物質極度匱乏的特殊曆史階段,形成心理上的匱乏感和不安全感,勤儉節約的觀念根深蒂固,通過撿瓶子的方式來營造“富裕”感和安全感。
另一種。
則完全的是由於生活所迫。
每天拾獲到的變賣成現金,也僅僅是微薄的收入,並不足帶給他們生活質的變化,隻能維持生活的繼續,好好活著。
他們的大部分若有其他選擇時,未必會選擇這樣的生活方式。
葉向陽想要深入了解的群體,恰恰是後者。
聽完葉向陽的想法,狄健才開始意識到,早在今天之前,葉向陽就已經開始做準備了,並且有了頗深的了解。
今天還真的是來對了。
狄健有些振奮。
這對他來說,明顯是一個機會。
至於薛藝。
能跟在葉向陽和狄健這兩位“前輩”身邊長見識,做點事情積累經驗,已經是十分幸運且有意義的事情了。
無需再多言語。
他們這個臨時的三人調查小組,可以說是毫無懸念地成立了。
拉了個小組群,葉向陽同狄健和薛藝他們協商分配好任務,便開始分頭行動。
葉向陽直接到大街上尋找那些散落各處的拾荒者,試圖進行深一步的了解和采訪調查。
結果找到幾個目標對象,葉向陽嘗試和他們對話聊天,不過迎來的基本是冷漠和無視,尤其在知道葉向陽的記者身份之後,表現出來的更是疏遠和抗拒。
才剛剛開始就直接遭遇滑鐵盧,這對葉向陽來說無疑是個打擊。
不過葉向陽也能夠理解他們的反應,也許是在生活中遭受了一定程度的冷漠、嘲諷甚至歧視,所以為了保護自己不再受到傷害,他們始終對陌生人始終保持著警惕。
就好比昨天在小區遇到的那位拾荒老人,雖然順利進行了一些交談,但對方說的大多是無關緊要的,甚至有些還是瞎扯的。
事後發現這些,葉向陽隻是無奈,並沒有因此生氣。
對方以此為生活,又怎麼會將自己的工作經驗分享給初次接觸的陌生人。
無奈之下,葉向陽隻好改變自己的方式。
暫時放棄直接接觸和采訪他們,而是采用觀察式采訪。
在儘可能不影響對方的情況下,表達自己的誠意,通過跟隨、共處的方式,觀察並收集對方最真實和自然的情況和細節。
很快。
葉向陽就注意到了一個比較特彆的拾荒老人。
對方的衣衫破舊,打了好幾個補丁,但穿著卻比較工整,沒有特彆潦草的那種感覺。
發現身邊突然多了個人,對方對葉向陽顯然有些防備。
葉向陽見狀也不說話,對他微微一笑,釋放自己的善意。
即便對方依舊麵無表情,回以冷漠,葉向陽也不在意。
似乎發現葉向陽沒有惡意,而且也沒有做出什麼讓他反感的舉動,老人對葉向陽接下來跟隨的舉動,並沒太大的反應。
葉向陽很清楚,想要獲得對方的配合,並不是那麼容易。
一個下午相處下來,雙方雖然都沒說過話,但仿佛已經有了默契,互不乾擾。
傍晚。
葉向陽跟著老人來到他居住的地方附近,在對方住所外停住腳步,沒有貿然提出要進去了解的請求。
就在葉向陽轉身準備離去的時候,對方卻忽然叫住了他。
“你是記者對吧?”
“我,我想捐點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