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想要看新聞,基本都隻能通過雜誌報紙和電視這些途徑,現在隻要個手機就行。
也正是因為這樣,紙媒的地位才會受到衝擊。
不過在葉向陽看來,不論是報紙還是網絡,都不過是一種媒介而已,真正起決定作用的還是內容。
因為葉向陽現在的工作內容也逐漸轉向新媒體方向,所以會更加注重這方麵的學習與思考。
國內外這麼多家報紙,大家都在逐漸往新媒體領域發展轉型,競爭不是一般的激烈。
而江城晚報,在這裡麵隻是不起眼的一家。
江城晚報本身的影響力還是太小了。
不說那些泱級部級的,就連省級報紙,江城晚報都遠遠不如。
畢竟隻是一家地市級的報紙。
想要通過現實中的影響力輻射到網絡上,不現實。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江城晚報連續搞了好幾個賬號,都沒有做起來的一些原因。
當然。
葉向陽接手賬號很快就有了成績,並不是說明他有多厲害,剛開始主要還是偶然因素多一點。
有了一定關注度之後,再做下去,就容易許多。
隻能說葉向陽的運氣比較好。
而能夠吸引那麼多關注,並且留下觀眾,葉向陽自己研究過,靠得還是內容。
所以葉向陽給自己製定了一條精品化路線,不去靠數量取勝,而是儘可能尋找大家關注、有意義的題材作為視頻報道。
不過這樣會導致更新速度慢,每一個報道都需要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就好比這一次的拾荒者專題。
雖然花了他很多的時間和精力,但一經發布,從昨天晚上到早上的反響都很不錯。
儘管並沒有像之前一樣衝上熱搜,但能夠引起大量關注,讓大家對拾荒者這個群體有個相對客觀的認知了解,就已經足夠了。
想到距離早上又過了好幾個小時,葉向陽準備再看看情況。
不出意外。
不論視頻的播放量、評論數還是點讚的人數,又比早上增長了很多。
葉向陽興趣盎然地開始翻看網友的評論。
大部分跟之前差不多。
漸漸的。
葉向陽的眉頭皺了起來。
他發現和早上相比,評論區多了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才捐三百,也太少了吧?】
【三百對我們來說不多,但對於一位靠拾荒謀生的老人而言,已經不少了】
【三百確實不少,不僅能領個捐贈證書,還能上新聞哈哈】
【我懷疑他們根本連三百都沒捐,作秀給大家看的而已】
【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在場怎麼說?】
【那根本不是什麼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而是江城晚報請的演員】
【詐捐?】
陸陸續續看到這樣的評論出現,葉向陽的目光微沉。
這情況看起來似乎不那麼簡單!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