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不想想,你玩的過那些老狐狸嗎?”
“三年前,本王還沒說什麼,你就灰溜溜的滾出了京城,你還看不明白?”
“你也彆指望著太子爺了,老大那個人怎麼說呢,耳根子軟,現在也許還會欣賞你重用你,可等到那些偽君子在他耳邊煽風點火,挑撥一下,你看看他還會搭理你嗎?”
“所以,除了本王這兒,你沒地方可以去啦,你是聰明人,你知道該怎麼選擇。”
朱高煦說完自顧自地喝酒,也不管蘇澤如何,這番話不是他想出來的,是老三趙王想出來的,他照著讀的。
這些彎彎繞繞的他不喜歡,也不屑去做。
可他也不能坐視老大得到蘇澤這個助力。
這兩天他也沒閒著,蘇澤這幾年的事跡早就一一擺放在他的案牘前了。
老頭子忽然把蘇澤從外麵調回來,還塞到了東宮,朱高燧和朱高煦都覺得有些不尋常。
其中內幕他不知曉,但隻要能讓太子不痛快,那他和趙王就痛快了。
蘇澤深深的看了一眼朱高煦,皺眉不語。
沉默了良久,蘇澤冒著得罪漢王的風險開口了。
“殿下非要和太子爭?”
蘇澤雖然心裡不認同這種製度,可在封建王朝時期,這種製度還是有些可取之處的。
自古以來,王位或者皇位的傳承,都是一件關係國家政局穩定與否的大事。
最早先在商朝時期,繼承製度是按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來實行的,但後來逐漸變成了向嫡長子繼承製轉變的趨勢。
到了西周初年,周公製禮作樂,實行嫡長子繼承製,並且進行了規範。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長子繼承製有許多缺陷,為什麼還要堅持這種製度呢?
其實,不采取這種製度,可能弊端更多。
有個俗話,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如果不事先確立一個固定的繼承模式,就會亂套了。
比如說都覺得選賢製比較好,那我們看看古代如果實現選賢製,有什麼問題。
嫡長子製度,就是事先確定了唯一候選人,父皇一死,他可以順利繼位。
如果是選賢製呢?
那競爭的人選就多了,競爭的人一多,這裡頭的事情就更麻煩。
這種事情也不是沒有過,比較出名的便是九子奪嫡了。
封建製度之下,不可能有比較科學的衡量賢明,才能的標準。
誰也說服不了誰,到時候隻好憑實力了。
大家都操起兵戈開戰,天下頓時就會大亂,到那時最倒黴的就是老百姓了。
有可能打來打去,誰也得不到皇位,朝廷失去控製力,王朝就會解體。
曆史上此類事件也出現的不少。
蘇澤對漢王也沒有惡感,起碼現在是沒有的。
可他不能坐視有人威脅到朱瞻基的地位,他的命運早在離開清風縣的那一刻就與朱瞻基綁定到了一起。
同時他也不想看到曆史上叔侄相殘的那一幕重演。
雖說漢王嘴巴是臭了一點,脾氣也不是那麼好,可蘇澤覺得漢王不算是什麼十惡不赦的壞人。
況且朱高煦領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海外那麼大的地盤,放朱高煦出去打江山好像也不錯。
不一定非要盯著大明本土嘛!
念頭一起,蘇澤起了勸說的心思。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