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見朱瞻基陷入了沉思也沒有打擾的意思,有些事朱瞻基不是看不明白,而是一葉障目了。
一直以來都是漢王在針對東宮,所以朱瞻基下意識的對漢王觀感不好,而忽略了趙王。
等到朱瞻基神色放鬆了之後,蘇澤聊起了彆的話題。
“太子殿下既然在賑災,那應當解決了問題才是,為何你還是愁眉苦臉的?”
朱瞻基聞言也不再去想漢王和趙王的事情,聽到蘇澤提起這個,苦笑一聲說道:“問題就在於災民太多了,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解決的。”
“不止是京城周邊出現了流民,其他地方也受了災,一場大雪不知道有多少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雖說朝廷募捐上來了不少糧草,可國庫之前還有很大的虧空,開春又要北征,處處都要用錢。”
“募捐上來的物資也隻是解了燃眉之急罷了。”
蘇澤敲了敲桌子,陷入了沉思,此事的關鍵在他看來不在雪災,而在於朝廷。
一場大雪也不至於讓這麼多百姓流離失所,歸根結底還是封建製度的弊端。
這些百姓成為流民的不是因為沒地方住,而是因為沒糧食了,沒有糧食可不是就要出去找糧食嘛。
這年頭的老百姓,種地種出來,一年到頭是沒有多少糧食進入到自己肚子裡的。
也就是永樂朝還好一點,朱棣還算是體恤百姓,減免了不少賦稅。
可即使如此,百姓也就是個溫飽罷了,多的餘糧是沒有的。
當然,沒有餘糧也不能全歸咎於朝廷,一是這時代的農作物產量普遍不高,糧食產量上不來。
二則是北方本就不比南方適宜種植,北方氣候偏寒,南方的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北方隻能一年一熟罷了。
士紳,豪商家裡自然是有餘糧的,可他們也不會白給老百姓,要想要糧隻有借,用地抵押。
遍觀史書便可發現,每到有大災害的時候,便是土地兼並最嚴重的時候。
權貴階層最喜歡的便是趁人之危,想法設法的把老百姓的地弄到自己手裡。
朱元璋驅逐元朝之後是分過一次地的,可過了這麼些年,還是有士紳豪商把這些地從老百姓手裡弄到了自己的手裡。
古人,或者說咱們這個民族對於土地都有一種莫名的執念,不到走投無路的時候是絕對不會賣自家的地的。
要是有人無緣無故的把自家的地賣了,那是會被其他人唾棄的。
崽賣爺地不心疼,事業有成者應當謹記!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才導致了一場雪災便出現了如此多的流民。
想清楚了這些,蘇澤望向側耳聆聽的朱瞻基。
蘇澤並不覺得自己比朱瞻基聰明多少,可朱瞻基畢竟受到了時代的局限,思維被局限住了。
他唯一比朱瞻基多的便是二十多年後世的眼界和思維,這也算是他這個穿越者的金手指了。
而他能做的便是將不屬於這個時代的新思想帶給朱瞻基,讓朱瞻基得到一些啟發。
蘇澤正襟危坐,難得的多了幾分正經。
“太孫,你有沒有想過,為何一場大雪,便能讓這麼多百姓無家可歸,流離失所?”
“光是賑災是不行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不能總是每次受了災,朝廷就要去賑災。”
“一次兩次也許還可以,可次數多了,會拖累朝廷和國庫的,甚至嚴重的會影響整個大明的運轉。”
蘇澤這話也不是信口開河,明朝滅亡的原因其中之一便是土地兼並過多導致的農民起義。
首先是權貴階層可以通過各種特權免於賦稅,而百姓沒地了之後又無稅可交,所以國家財政大幅度減少,國庫沒錢沒糧。
為了彌補上這個虧空,朝廷隻能施展強硬手段給下麵增派收稅任務。
可權貴階層依然想法設法的利用特權偷稅漏稅,昂貴的賦稅還是積壓在了無權無勢的普通百姓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