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蘇澤說把其他的都交給他,朱高煦隻負責領兵就行了,可朱高煦心裡還是沒底。
主要是跨海作戰,客場作戰多有不便,要考慮問題。
朱高煦擔心蘇澤把行軍打仗的事情想的太簡單,萬一到時候出了什麼岔子,他們回不來大明了怎麼辦。
他是想要把銀子帶回來沒錯,可找到了銀子沒命花可不成。
朱高煦想了想還是問道:“你彆賣關子了,你給本王交個底,你到底有什麼寶貝讓你那麼有底氣,不害怕倭國人翻臉。”
蘇澤見狀有些無奈,漢王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他今日要是不給漢王交個底,恐怕還真忽悠不了漢王。
蘇澤想了想決定給漢王吃一顆定心丸,免得漢王到時候撂挑子不乾。
“咱們雖然上岸的人不多,隻有萬餘人,但是有火器在手裡,就算倭國人翻臉了咱們也有足夠的底氣自保。”
朱高煦聽到火器二字皺了皺眉,有些詫異的看了蘇澤一眼。
他還以為蘇澤依仗的是什麼呢,原來是火器。
可問題的關鍵是,就算一萬人拿著火器,也不一定能在倭國的地盤上自保吧。
要說一萬騎兵還差不多,遇到危機可以一路逃竄,隻要逃竄到了海岸邊,倭國人就拿他們沒辦法了。
蘇澤想依仗火器,朱高煦覺得他有些想當然了。
“不妥不妥,就算有火器也不行,萬一人家到時候來個好幾萬人,你怎麼辦。”
“再說了,他們是本土作戰,勢必會有騎兵,到時候騎兵一個衝鋒,火器擋得住?”
朱高煦連連搖頭,顯然不覺得火器有什麼用。
雖說大明有一支火器部隊,也就是神機營,可朱高煦還是覺得火器部隊的戰鬥力不高。
主要是因為神機營的火器是火繩槍,那玩意兒射程不太遠,再加上操作複雜,需要兩人協助才能開火,一人負責支架瞄準,一人負責點火射擊。
一般也就是在軍隊衝鋒的時候輔助用的,並不是此時大明軍隊作戰的主要方式。
蘇澤一看朱高煦這樣子就知道漢王想岔了,連忙說道:“漢王稍安勿躁,我說的火器和神機營的火器不太一樣,漢王你一看便知!”
蘇澤踱步去了營帳裡麵,取出了一支燧發槍扔給漢王。
“漢王請看,這是我在火繩槍的基礎上加以改進的燧發槍,此物比之火銃更加快捷,方便,隻需要一人便能操作,射程和精度也要比火銃遠的多。”
燧發槍,是由法國人馬漢在轉輪火槍的基礎上改進而成。
新發明取掉了發條鋼輪,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傳火孔邊設有一擊砧,射擊時,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藥擊發。
燧發槍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
17世紀中葉,很多歐洲軍隊普遍裝備燧發槍,一直用到1848年才結束裝備。
燧發槍比之火銃自然有很多優勢,火銃不行不代表燧發槍不行。
若是燧發槍真的如此不堪,也不會在十七世紀的時候成為歐洲軍隊的主要火器裝備了。
蘇澤在清風縣的時候就整日琢磨這些,不斷的督促清風縣的工匠製造,花了兩年時間才裝備了一千人的燧發槍私軍。
有圖紙,有理論基礎,再加上蘇澤舍得砸銀子,造出燧發槍來也不是什麼難事。
問題的難點在於不能批量製造燧發槍,沒有成熟的生產線,隻能靠一個個匠人花時間打磨。
永遠不要小瞧了古人智慧和手藝,蘇澤也隻是起了一個引導的作用。
加上以利誘之,造出一把燧發槍便獎勵五兩銀子,那些匠人自然舍得動腦子和下功夫了。
一開始,那幾個被蘇澤綁到清風縣的火器工匠一個月才能打磨出一把燧發槍,可隨著工藝成熟,一個匠人一月就可以打造出十把了,平均下來三天便可打造出來一把。
就這蘇澤還覺得太慢了呢,後世的軍工廠可都是流水線批量生產的。
朱高煦倒是沒想太多,接過了蘇澤遞給他的燧發槍仔細查看著,想看看此物有何不凡,值得蘇澤如此推崇,甚至視為底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