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自然知道紀綱沒什麼家人在世,之所以那麼說也隻是為了惡心一下紀綱。
紀綱此人深受朱棣寵信,朱棣為燕王時就十分寵幸紀綱,授忠義衛千戶,即位後升紀綱為錦衣衛指揮使,掌管親軍和主管詔獄,視為心腹。
這狗東西私底下做了不少違法亂紀的勾當,曾矯旨下鹽場取鹽數百萬斤,奪官船運輸,儘入私囊。
構陷富商上百家,奪其資為己有,還曾閹割良家幼童數百人,服侍左右,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
先前蘇澤隻是懶得計較,紀綱如此桀驁不馴遲早是個死,隻是時間早晚罷了。
可是這給狗東西非要好死不死的撞上來,派人截殺他不說,還敢派人跟蹤蘇幺幺,這就觸碰到了蘇澤的逆鱗,巴不得現在就弄死紀綱。
還彆說,紀綱雖然桀驁不馴,囂張跋扈,可也詭計多端,還善於迎合朱棣,手底下乾淨的很,蘇澤一時半會兒還真拿不出實質性的證據。
雖然一時半會兒他收集不到紀綱違法亂紀的罪證,不能把紀綱給扳倒,可惡心一下紀綱是沒什麼難度的。
彆人也許忌憚紀綱的權勢,不敢和紀綱作對,蘇澤可不怕,大不了撕破臉就是了,朱棣總不會因為一條狗就翻臉,何況這條狗還不太老實。
蘇澤其實很少對一個人如此怨恨,紀綱算是頭一份,李正陽這狗東西天天在背地裡罵他,蘇澤也沒當回事,可唯獨對紀綱,蘇澤那是恨不得把紀綱給千刀萬剮了。
哪怕是劉觀,蘇澤對這個永樂朝最大的貪腐頭子那是十分看不順眼的,可即使這樣蘇澤都是光明正大的行動,並未想過私底下動手,由此可見蘇澤有多恨紀綱了。
也就是現在這場合不太合適,不然蘇澤當時就會翻臉,不說當場直接殺了紀綱,起碼也得讓紀綱吃點苦頭。
“陛下駕到!”隨著一聲唱諾,朱棣閃亮登場。
群臣山呼萬歲,朱棣走上禦座,永樂十六年最後一次朝會正式開始了。
太監王忠一揮鞭子,尖著嗓子喝道:“有事啟奏,無事退朝!”
群臣先是安靜了一會兒,隨即有禦史站出取出一份奏折,開始啟奏。
“陛下,江浙有奏折呈上,近些年倭寇日益猖獗,大明沿海地區久受倭寇匪患之苦,還請陛下定奪。”
朱棣板著臉說道:“年後再議,當務之急是以開春北征為重,匪患先放一放。”
說完這句話,朱棣隨即沒好氣的看了一眼下方的蘇澤,這豎子平日裡上朝見不到人影,一來就鬨些幺蛾子,都快要過年也不讓朕省心。
倭寇一事早就有之,早不提晚不提,剛好在倭國使臣要進京的時候提,未免也太過巧合了。
不用看他都知道是蘇澤在背後搗鬼,這才剛從他這裡要去了一個接待倭國使臣的差事,這就馬上冒出來一個倭寇之患了。
朱棣話音剛落下,又有人上奏道:“陛下,倭寇日益猖獗,不可不察,應當下旨申斥,沿海水軍也應當隨時待命,一旦再有倭寇侵襲我大明海域,我大明水軍當立即出擊捍衛我大明國土,揚我大明軍威!”
這人剛說完,又有人出班道:“陛下,倭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自洪武年間便不服我大明,屢次騷擾大明沿海地區,更甚者還斬殺我大明使臣,令人痛心不已,如今更是愈發猖獗,若不嚴懲,恐大明國威不存,還請陛下發兵倭國,以顯我大明國威!”
“臣附議!”
“臣附議!”
一瞬間,好幾個禦史,翰林,還有幾個六部的郎中也紛紛出班附議,群臣嘩然。
這突如其來的一幕打了群臣一個措手不及,之前沒人通知他們今日上朝要議這個啊,就連站出來上奏那幾人的上官都一臉懵逼。
臥槽,這馬上大過年的,你們乾嘛呢,過個好年不好嗎?
倭寇一事曆來有之,情況倒也不算太嚴重,隻是偶有倭寇肆虐大明沿海地區罷了,規模也不算太大,那些倭寇來去如風,打一槍換個地,就算是想要一網打儘也力有未逮,總不能跨海遠征倭國吧?
三楊更是麵麵相覷,徹底傻眼了,這也沒人和他們通氣啊,一般來說朝會要議什麼都要事先告知內閣一聲的,避免出了什麼岔子,可這次他們沒收到任何奏折,壓根不知道這回事。
人群中的蘇澤低著頭裝死,心中臥槽一聲,這尼瑪朱高熾這便宜老丈人夠給力的啊,他隻是讓朱高熾讓人把火給拱起來,可沒說要讓陛下發兵打倭國啊。
之所以讓人拱火是因為要給倭國使臣點壓力,要讓倭國使臣急一下子,然後他才好出麵安撫,布局倭國。
結果倒好,朱高熾找的這些托超常發揮了啊,不僅拱火,還要打倭國。
你麻麻的,要不是老子早知道你們是太子的人,老子還真被你們這群狗東西給騙了。
一個個的情真意切,慷慨陳詞,好像不打倭國大明就顏麵無存了一樣,蘇澤都有些迷糊了,事態已經這麼嚴重了嗎?
14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
在戰爭中失敗的一些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曆史上稱之為“倭寇”。
洪武時起,明朝就致力於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419年明軍於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後海防較為平靜。
在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封建諸侯支持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明朝東南倭患大起。
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經營海防,但因朝政腐敗而難有成效。
由此可見永樂年間的倭寇之患其實還好,大明如今兵強馬壯,倭國也不太敢招惹大明,就算有倭寇也是小股流竄,根本沒有那麼嚴重。
可在那些狗托的口裡,倭國那是狼子野心,隨時會入侵大明,大明應當未雨綢繆,早做打算,聽的蘇澤都有些狐疑了。
臥槽,倭國這麼膨脹的嗎,現在就敢惹還是兵強馬壯的大明?
就在蘇澤在思考倭國有沒有這麼膨脹的時候,群臣中一位中年禦史顫顫巍巍的出班,聲淚俱下道:“陛下!”
“自永樂九年始,倭國便與我大明斷絕了商貿,而今更是不約束臣民,任由倭寇肆虐我大明沿海,可見其狼子野心,還請陛下下旨申飭!”
“那足利義持還曾接受過大明的冊封,後又出爾反爾,聲稱他倭國從未臣服過他國,視我大明於無物,當嚴懲才是!”
“陛下,臣之老家便是江浙一帶沿海地區,家鄉父老苦倭寇之患久矣,時常上書讓臣為民請命,臣還請陛下為我大明百姓做主,還大明子民一個公道!”
那中年禦史跪坐在地上,聲淚俱下,捶胸頓足,情真意切的好像倭寇殺了他全家一樣。
蘇澤暗罵一聲,好浮誇的演技,還苦倭寇之患久矣,那你特麼以前怎麼沒跳出來?
永樂年間明朝與倭國的外交分為兩個階段,足利義滿執掌政權期間,接受明朝的冊封,成為明朝的藩屬,並推動同明朝的勘合貿易。
1408年足利義滿逝世,足利義持掌握實權,曾以“日本國世子源義持”的名義,遣使向明朝報告父喪,明成祖派中官周全前往吊唁,並冊封義持為“日本國王”。
但對明朝的稱臣引起管領斯波義將等人的強烈不滿,最終義持於1411年斷絕了同明朝的貿易。其給明朝解釋則是“本國開辟以來,百事皆聽諸神”、“靈神托人謂曰:我國自古不向外國稱臣”,並且聲稱要改變義滿的外交政策,“今後無受外國使命,因垂戒子孫,固守勿墜”。
足利義持斷絕了對明朝的貿易後,對騷擾明朝海岸的倭寇持縱容態度,對明朝要求取締倭寇的要求置之不理。
這個中年禦史說的倒是事實,可關鍵是你特麼演的太假了,很難讓人信服啊。
其他人也暗罵一聲,這尼瑪演技實在太浮誇了,一看就是假的,還特麼大明百姓苦倭寇久矣,久矣你怎麼早不說晚不說,偏偏現在跳出來。
那中年禦史對周遭的異樣目光視而不見,依然情真意切的慷慨陳詞,細數倭國十宗罪,把倭國執政者足利義持罵了個狗血淋頭。
不怪他如此賣力,其實倭寇死不死的和他沒多大關係,可太子說了,這次他出力了之後,他的位置可以動一動,也許可以外放一地做個封疆大吏也不一定,有好處的事情誰不願意乾啊。
他在禦史這位置做了好些年了,早就受夠了,好不容易看到了一絲曙光,誰要是攔他的路,那就是斷了他升官的盼頭!
朱棣臉色不太好看,狠狠的瞪了低頭裝死的蘇澤一眼,找個托的都不會,找出個這麼個丟人現眼的玩意兒。
朱棣揉了揉眉心有些頭疼道:“朕會下旨申飭,若倭國還不知悔改,不日便發兵倭國,讓倭國蠻夷知道何為王者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