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道: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秀才,你這般才學,如何不去做官?
此句出自元代高明創作的南戲《琵琶記》第四出,雖是戲曲,但也是許多讀書人的真實寫照。
寒窗苦讀數十年為那般?
無非功名利祿罷了!
好不容易寒窗苦讀數十年才獲得改變人生,光耀門楣的機會,卻因為無背景無靠山而坐冷板凳到死,恐怕是個人都不會甘心。
如今天下承平,讀書人想要施展抱負隻有科舉一條路可走,李正陽也隻是一個縮影罷了,事實上與他一樣的讀書人不在少數。
總以為十年寒窗考中了進士總算可以熬到頭了,殊不知又進入了到了另一個賽場,這個賽場不看才學,不看文采,看的是家世背景,看的是人情世故。
曆史上不知多少風流人物因為無背景,無靠山,不懂官場人情世故而鬱鬱而終,諸如於謙,海瑞等千古名臣還不是不得善終,時代如此,風氣如此,圖之奈何?
官場就是一個名利場,一個大染缸,又有多少人進入了這個大染缸後能保持初心呢,能做到的皆是非常人也。
李正陽此人說起來也可悲可歎,他就如另一個蘇澤一般,得罪了權勢之後,便遭受到了排擠,貶謫到了窮鄉僻壤之地,一輩子毫無希望在山溝溝裡鬱鬱而終。
為何我們常說封建製度落後,其中一個原因便在於階級固化了,底層的人沒有出人頭地的機會,隻能逐漸淪落為封建統治者們手裡的工具,財富和知識永遠掌握在那麼一小撮人的手裡。
整個國家從上到下沒有創新,沒有進取之心,讀書人一心憑借著聖賢學問科舉當官,成為人上人,帝王一心隻想著王朝萬世不朽,絲毫不管底層百姓的死活。
而底層百姓呢,沒有知識,沒有財富,一年到頭忙忙碌碌隻是為了碎銀幾兩養家糊口,明明他們是種地的,卻還要和士紳們借糧才能維持生計。
遇到災荒時節,還需要將地抵押出去才能從士紳們的手裡借來點糧食,利息高的不得了,可他們沒辦法啊,一切都是為了活下去。
種地的沒有糧食吃,那些士紳們卻能在災荒時節也能大魚大肉,何其可笑!
這也是盛世?
這就是蘇澤睜開眼第一時間的想法,他看著眼前那些麵黃肌瘦,雙目無神的清風縣百姓,忍不住這樣問自己。
這就是史書上說的永樂盛世嗎?
是啊,這是盛世,七征漠北,六下西洋,修永樂大典,遷都北平,修紫禁城,大明國力強盛,周邊各國紛紛俯首稱臣,這可不就盛世嗎?
可蘇澤有些疑惑,作為穿越者的他不明白,為何朝廷有銀子做那麼多事情,底層的百姓為何連飯都吃不飽呢?
為什麼能打仗,能下西洋,能修永樂大典,那為何不拿出些銀子去發展農業,發展工商業,讓大明的百姓們生活的更好些呢。
當他到了京城之後似乎找到了答案,因為大明從皇帝到士大夫們根本不在乎底下百姓如何啊,隻要大明越來越強盛不就好了嗎,百姓死活有那麼重要嗎,朝廷也在管啊,又不是沒管。
朝廷雖然也在管,可卻是治標不治本。
這種強盛是虛假的,是不長久的,怪不得大明要亡,就算沒有外界因素,大明也吃棗藥丸。
蘇澤對朱棣其實是有些怨氣的,他想把朱棣拎起來打一頓,讓他睜眼看看,這就是他締造的永樂盛世。
好一個永樂盛世,底下百姓都吃不飽飯了,這也能叫盛世?
你既然都七征漠北,封狼居胥了,那你特麼倒是把禍患處理乾淨啊,彆留給後人啊,那些草原遊牧民族要不歸化,要不趕儘殺絕,也就沒有了後來的清軍入關了。
你都派人六下西洋了,那你倒是把土地和財富都搶過來啊,非得當了那啥還立那啥,標榜自己是天朝上國,不做強盜行徑。
那些侵略者可不和你講什麼仁義道德,他們來到這片土地上燒殺劫掠,無惡不作,將神州大地禍禍的遍地狼煙,民不聊生。
蘇澤心中有怨氣的,但他也知道這怪不得朱棣,朱棣又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從朱棣的角度來看,他是成功的,他的功績是抹不去的。
有些事,朱棣不做,那就讓他蘇澤來做,征伐漠北,他要一勞永逸,下西洋,他要開疆拓土,為子孫後代把土地打下來,大明未來不知道如何走,那他就帶頭走出一條路來。
雖然他現在做不到改變整個大明,可他能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改變大明一部分地方,如西山,如清風縣。
西山這裡今日也很熱鬨,西山這邊由於那些京城周邊百姓的投奔,原本沒什麼人氣的地方也逐漸熱鬨了起來。
王四七,今年三十多歲了,家裡除了一個老母親,還有一個妻子和一雙兒女,他原本是北通州的一戶農戶,是年前那批因為大雪導致無家可歸來京城的流民之一,如今是希望煤業公司的一名礦工。
礦上原本過年前就停工了,可是由於礦上給出了雙倍工錢,很多礦工都沒有停工,而是繼續工作,直到今天大年三十,礦上停工了,這些礦工才不情不願的停工了。
對於這些希望煤業公司的礦工們來說,多乾一天就能多賺點錢,能讓一家老小生活的更好,休息是不可能休息的,誰會和錢過不去?
大年三十這一天,王四七早上起床之後便帶著一家老小去西山的商業區趕集去了,對於他來說,這個年關不算難過。
在西山安定下來之前,他沒有想到會是今日這番場景,原以為一家老小要跟著他流離失所,風餐露宿了,沒成想遇到了蘇澤和太孫在西山安頓流民,他的人生際遇就此發生改變。
他家住在北通州,位於北京東南,勉勉強強也算是天子腳下,可他們家的情況並不是很好,和許多底層的農戶一樣,他家原本分的地早就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鄉裡的舉人老爺坑了去,如今他們村幾乎所有的農田都是那個舉人老爺的地了,而他們這些農戶則是舉人老爺家的佃農。
今年冬天,因為一場大雪,他家的房子塌了一角,房子塌了沒什麼,關鍵是家裡沒有餘糧了,為了不讓家裡人餓肚子,王四七隻能壯著膽子去村裡舉人老爺家借糧。
說起來他們村子裡的那個舉人老爺還是他本家,隻是早就出了五服了,他去借糧,結果他那本家的舉人老爺說他家沒東西抵押,不借給他了,任憑他如何跪地磕頭都借不來一點糧食。
也是從舉人老爺家出來之後,沒讀過什麼書的王四七才明白了點什麼,原來以前舉人老爺借給他家糧不是因為舉人老爺心善,而是因為貪圖他家的幾畝地,如今沒地了,糧食也就不借給他了。
老實巴交的王四七雖然明白了,可他也沒膽子說什麼,隻能灰頭土臉的回了家,等回家看到一家老小殷切的眼神,王四七不敢抬頭看他們,家人眼中的光也在看到王四七空蕩蕩的雙手那一刻消失了。
沒借來糧食這個冬天就難熬了,王四七沒辦法之下隻能收拾收拾帶著一家老小跟著村裡的其他人一起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
聽村裡的同鄉說,去了京城朝廷會管他們的,就算朝廷不管,京城裡的有錢人多,隨便施舍點就夠他們吃飽了。
王四七雖然舍不得背井離鄉,可沒奈何他還要養活一家人,於是隻能帶著一大家子踏上前往京城的路。
此時大明的朝廷還沒爛透,王四七一家人來到京城之後立馬有了口吃的,雖然那粥很稀薄,但好歹餓不死,王四七那張木訥的臉上總算有了點笑容。
可總喝粥也不是一回事,雖然能活下去,可娃娃們身上那單薄的衣裳擋不住寒風,於是一家之主王四七又跟著幾個同鄉進城去找工作。
由於是鄉下人,王四七一行人並沒能在京城找到什麼活計,那些日子對於王四七來說難熬的很,屋漏偏逢連夜雨,他那七歲的兒子又生病了,王四七急得不行,可又沒有錢糧抓藥,一輩子老實巴交,沒偷沒搶,老老實實種地養活一家人的王四七第一次覺得自己是如此沒用,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家人挨餓生病卻無能為力,第一次王四七有些怨恨這狗日的世道。
就在他走投無路想要鋌而走險去偷點東西換錢給兒子抓藥的時候,朝廷貼出了一份告示,說是太孫憐憫百姓,特意在西山給無家可歸的流民們安置住所,讓流民儘快跟著衙門的人前往西山。
王四七聽著那些京城百姓的議論,抱著將信將疑的態度跟在那些衙門的人來到西山,剛一來到西山,有人見他手裡抱著一個娃娃,瞧著好像生病了,立刻上報了上去,不多一會兒就有大夫來給他兒子看病了。
王四七當時激動的手腳都無處安放了,一個勁的對著好心人和大夫道謝。
那大夫是清風縣的人,算是蘇澤的保健醫生,聽到王四七道謝,一邊抓藥一邊說道:“你彆謝我,要謝就謝我家少爺和太孫。”
等抓好了藥,那大夫就背著藥箱走了,也沒說收銀子,王四七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事情,他四處打聽之下,才知道那個大夫口中的少爺是誰。
後來,希望煤業公司招礦工,王四七是第一批報名的人,他不是為了什麼工錢去的,隻是聽說了是蘇澤在招礦工,於是王四七想著報答蘇澤救了他兒子就去報名了。
當第一個月的工錢下來的時候,王四七整個人都愣住了,足足一千五百文錢,要知道他們一家老小在家裡,一年到頭的花費也就一千多文錢,他這一個月就賺了這麼多,讓他覺得有些不真實!
他們在礦上是包吃的,每日還有葷腥,饅頭更是管夠,就這不少工人都覺得東家仁慈了,結果還得了不菲的工錢,於是乎那些窮苦人家出身的工人更加對蘇澤感恩戴德了,王四七更是牢牢記住了蘇澤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