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澤暫時不知道朱棣和朱瞻基說了什麼,即使知道了他也不會在意,朱棣有那樣的想法很正常,無關對錯,隻是兩人思考問題所占的角度不成,換成他處在朱棣的那個位置說不定比朱棣做的還要狠。
朱棣考慮的是朱家和朝廷的利益,他希望百姓們能生活的更好是基於不威脅到朱家的利益才會去考慮。
而蘇澤考慮的是天下百姓的利益,甚至要為了天下百姓的利益要與皇室站在對立麵,這才是根本上的分歧。
彆看如今朱棣對蘇澤的所作所為不管不問,一旦朱棣發現蘇澤所推行的變法威脅到了皇室的利益,說不定馬上就會叫停。
雖然現在朱棣沒有明著支持他變法,可好歹沒阻止,更多的還是在觀望,不敢輕易下注。
如果這是一場賭局,那麼蘇澤頂多算個莊家,隻是把賠率開了出來,操縱不了盤口,朱棣才是背後真正的操盤手,他可以隨時叫停這場賭局,擁有絕對的掌握權。
除非現在蘇澤亮明旗幟直接反了老朱家,不然話語權還是在朱棣的手裡。
到了如今其實局麵已經很分明了,如果把大明比作一張賭桌,那麼現在有四個人,或者說四個階級上了賭桌,士紳,豪商,以及天下讀書人是一方,蘇澤以及他手下的人是一方,以朱棣為首的朱家皇室是一方,剩下的才是除了他們之外的天下百姓是一方。
蘇澤內心是想站在百姓那一方的,可他在賭桌上沒有籌碼,所以暫時站在了皇室那一方,和皇室達成了合作,形成了默契,要聯手把士紳,豪商那一方先趕下賭桌,拿光他們麵前的籌碼。
蘇澤想把賭桌上的籌碼分給百姓,而朱棣想把賭桌上的籌碼拿到自己手裡,或者說即使不拿到自己手裡,也不能給蘇澤,就算要分籌碼給百姓也是朱瞻基來分,而不是蘇澤來分,民心要讓朱瞻基得,而不是讓蘇澤去籠絡人心。
蘇澤也默認了這一點,選擇向皇權暫時低頭了,沒辦法,他鬥不過,起碼現在鬥不過,想要打倒士紳,地主,豪商,貪官汙吏還得皇室出力才行,他沒辦法不低頭,不低頭皇室就不支持他了。
所以蘇澤不斷在民間開始給朱瞻基造勢,而他自己則深藏功與名,隱於幕後。
等到士紳那一方被趕下了賭桌,然後才會輪到蘇澤和皇室角力,到底是把贏來的籌碼給皇室,還是給百姓那一方。
蘇澤不但想把贏來的籌碼給百姓,還想拿走皇室手裡的籌碼,皇室或者說朱棣自然是不會答應的,彆說朱棣不會答應,朱高熾也不會答應,甚至朱高熾都會因為顧及讀書人的態度不願意把士紳踢下賭桌。
朱瞻基會答應嗎,想想都知道不可能,現在的朱瞻基也許還會不遺餘力的支持蘇澤,可等他看透了蘇澤的真實目的之後,還會那麼不遺餘力的支持蘇澤嗎?
至於漢王,漢王雖然耿直,但也不代表他傻,就算是漢王當了皇帝,他也不會舍棄皇室的利益的。
無關對錯,隻是各自立場不同,蘇澤可以大公無私是因為他看不慣這世道,要為後世子孫開太平,要為天下百姓求一條活路。
可對於皇室來說,這天下本就是他們朱家的,是太祖皇帝驅逐韃虜打下來的天下,是祖宗基業,現在有人要搶他們家的東西,他們為什麼要答應?
這也是為何蘇澤從未想過扶持漢王的原因,因為他知道漢王也不會答應的,況且朱高熾和朱瞻基也許還會講點理,願意聽蘇澤說兩句,可漢王那二愣子,說不定到時候翻臉就要乾蘇澤了。
蘇澤本就不想造殺孽,不想內鬥,自然不願意扶持一個心思不定,喜怒無常的帝王上位,朱高熾以仁為本,朝野歌頌,那說明他還是聽得進去意見的,那就有了很大的操作空間。
最壞也不過是朱棣那樣,說不上支持,也不說上反對,讓蘇澤自己去做,做好了,的確有成效,他才會選擇支持蘇澤,做不好,那就叫停,不至於殺了蘇澤,但也彆想繼續變法了。
可朱高熾上位了則不然,說不定到時候就要翻臉不認人,他有可能幫著蘇澤去乾儒學讀書人,去乾士紳,但也有可能反手把蘇澤乾掉,蘇澤可不想陪著漢王一起瘋。
現在有不少人認為蘇澤就是個徹頭徹尾,做事不計後果的瘋子,蘇澤自己可不這樣認為,他是心裡有數才會如此作為的。
可以說蘇澤自從進京以來,每一步都是在懸崖邊上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落得萬劫不複的下場,屍骨無存。
瘋那也是人設,一方麵是告訴朝中的文武百官,我蘇某人就是個做事不計後果的瘋子,彆來惹老子,不然被他盯上了,不死也得脫層皮!
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安朱棣的心,我都把朝中文武得罪了個遍,那是不可能造反的,造反也不會有人支持我。
很多人都在下棋,可真正能被稱得上棋手的其實也就蘇澤和朱棣兩人,其他人都沒被他們放在眼裡,不過是手中的棋子罷了,充其量天下讀書人加一起也能算是一位棋手,不過這位棋手早早的就被蘇澤和朱棣盯上了,兩人一拍即合,達成了默契,都想要先把這位棋手給按死了!
蘇澤在京城興風作浪,上躥下跳,不斷試探朱棣的底線,先反貪腐,最後試探性辦學,然後才有了今日要取消對讀書人優待的建議,一切都是有跡可循的。
而朱棣老神在在,穩坐釣魚台,靜靜的看著蘇澤落子,先讓蘇澤落子,以觀棋局後續走向,然後他才會落子。
告誡,教導朱瞻基也是朱棣第一次落子,意在遏製棋局走勢,確保一切儘在他的掌握之中。
以天下為棋,定大明未來之路!
至於百姓那一方,現在沒資格,也沒籌碼上得了賭桌,也稱不上棋手,隻是棋子罷了,除了蘇澤,沒人把他們當回事,這是現實,無奈又可悲。
一群大字不識的泥腿子,還能翻天不成?
民智未開,大多數人都還是懵懵懂懂的,根本不能自己發聲,隻能由讀書人代為發聲,如何為他們掌握話語權?
朱棣倒是有先見之明,所以提前落子,讓朱瞻基去收攏人心,分走蘇澤功勞,不斷為朱瞻基造勢。
書院和新學是蘇澤弄出來的沒錯,可朱瞻基也要進去分一杯羹,日後新學子弟不但是蘇澤的學生,也同樣是朱瞻基的學生,這就是朱棣為何對蘇澤辦新學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原因,甚至樂見其成。
可其他讀書人,包括朝堂上的袞袞諸公,到現在都沒發現有什麼不對,天下聰明人茫茫多,又有幾人看清楚了裡麵的玄機?
儒學讀書人當時是不想讓蘇澤開新學的,蘇澤也知道得不到儒學讀書人的支持,所以他拉著皇室一起來辦書院,開新學,讓朱瞻基擔任京師大學校長。
充其量也就朝堂上三楊和另外幾個人精發現了端倪,覺得讓蘇澤順利辦學不妥,可到底如何不妥,他們也說不上來,隻是一直在暗中小心警惕著蘇澤和蘇澤所辦的新學,尚未有所動作。
讀書人不答應就不答應好了,皇帝都答應了,蘇澤才懶得管讀書人答不答應,不服氣憋著,憋不住有本事一把火燒了書院好了。
讀書人今天敢放火燒書院,明天蘇澤就敢帶著炸藥去炸讀書人的家,是讀書人先不守規矩的!
我方承諾,絕不率先動用那幾倉庫好幾千斤黑火藥!
可一旦讀書人先不守規矩,弄點惡心人的勾當出來,蘇澤可就要翻臉了。
至於朱棣幫誰還需要問嗎?
他要是想幫讀書人,就不會讓蘇澤開新學了,自然不會站出來給讀書人撐腰,撐死了兩不相幫。
蘇澤看的老明白了,隻要不把讀書人惹毛了,不挖了他們的根基,他們不會翻臉的,起碼在永樂朝他們不會直接翻臉,乾行刺皇帝的下作勾當,主要是他們也不敢。
開玩笑,大明朝其他朝有可能讀書人翻臉敢造反,可在洪武和永樂朝敢造反蘇澤真不信。
不說洪武朝吧,朱元璋沒少殺讀書人,讀書人的反抗是什麼,撐死了在史書上夾雜私貨罵罵老朱兩句,還能如何?
永樂朝也差不多,朱棣也是個狠角色,惹急了朱棣,他可不和讀書人嘰嘰歪歪打嘴仗,那是直接下刀子的。
方孝孺可不就是現成的例子嗎,朱棣讓他寫東西,他不寫就算了,還敢和朱棣蹬鼻子上臉,朱棣可不慣著他,反手就給了方孝孺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十族套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