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古代識字率都很低,這種有關係的人家,一般都會有錢有勢,這麼掛出來,嚇唬一下不明就裡的老百姓,在當時應該還是很有效果的。”
“匾上的這些歲進士和恩進士,其實就是純粹的假冒偽劣,隻是對歲貢生和恩貢生的恭惟的稱呼,在鄉間民裡,大家認為這樣的人就已經了不得了,在社會上的地位一般也比較高,親戚朋友見麵打招呼,往往會以‘進士’相稱。”
“明清讀書人風俗虛偽浮濫,往往就會製作匾額掛在自己的堂屋裡,製作出一份虛榮來,不過也不敢冒充正牌的進士牌匾,因為那個是國家許可,偽造要被入罪的,所以隻取進士二字,並在中間夾上‘恩’,‘歲’這樣的字樣,不過那字小得很,一般還塗成和背景一樣的顏色,讓你一眼幾乎看不出來。”
黃瑞山這麼古板的人都忍不住樂出了聲來:“簡直太奇葩了,要是把這份心思用在做學問上,是不是真進士都已經考上了?!”
這話說得大家都是哈哈大笑。
這樣一路打假也是挺好玩的,合著這一巷子裡的進士就沒多少是真的,人家實打實考出來的武進士,地位甚至比他們還要高呢。
“那這些文魁匾額又是什麼意思?”現在大家都多了個心眼,單純如李一佳也不會在相信這些文魁匾額是狀元人家了,因為從來沒有聽說過一條巷子裡出這麼多狀元。
“古代考試分作縣府院鄉會殿六級,鄉試出舉人,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進行,故俗稱‘秋闈’。發榜在九月初五至十五之內,多選擇寅、辰兩天。辰屬龍,寅屬虎,故稱‘龍虎榜’。又因時值桂花飄香季節,故又稱‘桂榜’。”
“榜有分正榜和副榜,正榜從第六名開始寫起,寫到最後一名再往上寫前五名,從第五名倒寫到第一名,名為‘五經魁’或‘五魁首’。新科舉人都會得到省財政拔付的牌坊銀二十兩,也有的地方乾脆直接做好牌匾發給他們。”
“所以上麵的文字都是有官府規定的,第一名寫‘解元’,第二名寫‘亞元’,第三、四、五名寫‘經魁’,第六名及以後的副榜舉人是沒有這些優惠的,不過可以自己製作牌匾,不過按照規定,就隻有寫‘文魁’二字了。”
“所以這些‘文魁’,其實都是第六名以後的舉人哦……”許安心說道。
“是的,不過明清舉人就已經了不得了。”周至說道:“《範進中舉》大家都讀過的,中舉以後,立刻就有另一位舉人前來拜訪,找來了兩百畝‘投寄’給他,這兩百畝地的徭役因此得免,這些都是要給舉人老爺好處的,本該上繳國庫,或者作為國家勞務的那些對等收益,就成了和舉人老爺分肥的‘利潤’了。”
“所以說從明代開始,舉人就不再有窮人了,一朝中舉,階層立刻轉換。”
“雖然還不到進士的級彆。”周至用手指著門頭上的“文魁”二字:“就這匾,便可以碾壓剛剛看到那全部了,武進士都沒法和這個相提並論。”
“肘子要到了古代,中一個進士應該不難的哈?”李老三揶揄道。
“如果心無旁騖的話,一個舉人該在兩可之間,至於進士……”周至搖頭:“那可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基本上全靠運氣了。”
“你倒是老實不客氣。”許安心笑道。
“我們倒是覺得肘子謙虛了。”李一佳和黃瑞山卻說道。
“其實功名不重要,一個秀才都夠用了,”周至說道:“隻要考上了秀才,就已經算是正式讀書人了,你們知道讀書人最大的好處是什麼嗎?”
“是什麼?”
“見官不拜。”周至說道:“秀才對著縣老爺隻是作揖即可,而舉人則可以和縣老爺稱兄道弟,平起平坐。但這都還不是最大的好處。”
“那最大的好處是什麼?”
“最大的好處是可以外出旅遊,走遍天下。”周至說道:“古代普通老百姓身無路引,不得離開家一百裡,而路引要申請起來不是一般的麻煩。可隻要中了秀才,出名就再無需路引了。”
“這倒是不錯,”李老三笑道:“其實隻要能夠滿天下亂跑,就靠吃這個信息差,倒賣點東西都要發財。”
“那個時候商賈可是賤業。不過要是秀才還能拉下臉麵,那發財的路子倒還真是不少的。”周至笑道:“不過名聲多半可就毀了。喲,終於看到一家正經的進士第了。”
這是一處大院兒,門側的標牌上寫著一塊“胡家大院”的牌子。
大家抬頭一看那匾額,堂堂正正一覽無遺,遠比之前所見的那些匾額都要氣派得多。
中間是三個金漆大字“進士第”,進字的一側,寫著“大總裁”三個拳頭大小的字,其下從左到右列著戶部左侍郎某,經筵講官某,經筵講官某,戶部右侍郎某,下方一個“為”字。
很明顯,這是那一科的主考官,也就是進士的“座師”們的名字。
而匾額的另外一側,則寫著“同治某年舉事副榜多少名,同治某年會試多少名,殿試多少名,朝考多少名賜進士出身胡某立”。
簡直把自己考上進士的過程寫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生怕遺漏了一點。
“賜進士,出身胡某,這是啥意思?為什麼中間還多了個出身?”許安心問道。
“是賜進士出身。”周至解釋道:“古代科舉分三甲,第一甲就是前三名,狀元榜眼探花,這三位皇帝回賞賜給‘賜進士及第’的榮譽稱號,而一般從第四名取到第五十名為二甲,得到‘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比較多,往往在一百到三百之間,得到的稱號是‘賜同進士出身’。”
“這三種都是進士,但待遇不一樣,一甲考完直接授予官職,二甲三甲一般要安排到各部門學習一段時間,叫做‘觀政’,學習一些官場常識,之後還要經過吏部的選拔考試,才可能得到官職。”
“我們背曆史的時候不是就被縣府院鄉會殿嗎?那個朝考又是什麼呀?”李一佳問道。
“這是清朝的製度。”周至說道:“在殿試完了三甲名次後,剛剛說了,一甲三名,殿試後即授予翰林編撰和翰林編修。相當於直接成為皇帝秘書組的光榮一員,這是最狹義上的‘天子門生’。其餘的則一律參加朝考。朝考的內容是論、疏、詩各一道,由皇帝出題,當日交卷,由皇帝親派大臣閱卷。並擬定一、二、三等呈送皇帝,皇帝親定前十卷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