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卡蘭尼克在找錢上麵的天賦沒有浪費,他在2007年把這個項目以187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自己落袋大概300萬美元,算是一掃多年的頹勢。
然後他就時來運轉了。
到了2009年,這個時候他已經擺脫了之前生活上的困頓,一邊在收購自己的大公司那裡乾一份閒差領薪水,一邊在光明正大地搞副業。
他當時是推特上小有名氣的天使投資人,具體來說就是看眼緣給一些項目掏個幾萬美元的小錢。
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給那些沒有成功的底層創業者“指點迷津”,有點山寨版教父的味道。
uber的由來也有一個小故事。
2008年,卡蘭尼克跟朋友在巴黎參加一個行業會議的時候遭遇了打車難,於是萌生了做叫車軟件的想法,就這樣uber誕生了。
可惜是假的。
真實情況是,uber這個商業模式是由卡蘭尼克的那位朋友想出來的,並在會議之前的好幾個月就注冊了uber最早的域名。
這位朋友把點子分享了出來,然後邀請了包括卡蘭尼克在內的創業圈朋友,眾人集思廣益搞出了一個公司。
但此時公司的股東都是兼職參與的,算是大家眾籌攢的一個局。
直到uber拿到了第一筆融資,卡蘭尼克覺得這個項目前景不錯,才決定丟下其他工作全職加盟,出任了uber的ceo。
為此他那位朋友——uber真正的父親適時地讓出了部分股權使他得以成為最大股東。
從那以後,卡蘭尼克就以uber的靈魂人物身份出現,但是uber的計劃居然不是他想出來的,那怎麼能行!
於是就有了前麵說的那個故事,可以說是非常套路了,幾乎是矽穀每一家成功了的公司的標配。
不管聽起來多麼老套,至少這個故事的存在使得卡蘭尼克得以順理成章地出現在uber傳奇的最開始。
在那之後,他的人生就好像火箭一樣不知道綁了多少個助推器,隨著uber在資本市場受到熱捧,身家也在飛速躥升。
照目前的情況來看,這股勢頭還沒有要停下來的跡象。
林一知道,現在應該是卡拉尼克人生中的“甜蜜期”,而且還沒有達到自己最輝煌的頂點。
卡蘭尼克火了之後呢,一向後知後覺的媒體習慣性開始在他身上發掘某種“成功的必然性”。
他們想出來的tite是“史上最倒黴的創業者”,對於早年的失敗隱晦地解釋隻是因為運氣不好。
劉簡妮前不久提醒林一,創業者也需要自己的人設,這位卡蘭尼克的人設是這樣的:
叛逆、張揚、狂放不羈,但是又堅忍不拔;享受、揮霍、空虛,然後又是個憂鬱的大齡文藝青年。
總結:精神分裂。
以上那些狗屁不通的部分,也許隻是傻逼媒體的自我發揮,並不是卡蘭尼克本人散播的謠言。
但他未必不樂見於自己的名聲在以訛傳訛中越來越響,以至被不明就裡的家夥逐漸神話。
所謂名人,就是全身上下包裹著層層疊疊的偽裝,裡麵不是各種添油加醋的臆想,就是精心編織的謊言。
彆把他們的故事太當回事兒。
不過林一知道,劉簡妮想要的就是給他也套上這樣一個身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