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身懷利器殺心自起”,剛剛拿了遠超同行的8億美元融資,此時不大舉進犯更待何時?
對此林一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解釋說:“我們當然有一係列的推廣計劃,特彆是針對於本月剛剛推出的專車業務,這個產品的目的是為有經濟能力和更高要求的客服提供差異化的精致服務。”
“對於公司原有的出租車業務我們也會持續投入,最近我們已經在京申羊鵬四大一線城市分彆建設了一座司機之家,服務於所有的網約車司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
“我們還會不時地針對乘客推出紅包獎勵或者免單優惠這樣的活動,用於答謝用戶的支持。”
“但確實,我們並未打算像今年年初那樣再次采取大規模補貼政策,我們認為這種措施是不可持續的,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律的,我們跟同行之間的競爭不應該采取這種方式……”
林一這番表態讓那些等著薅第二次羊毛的乘客倒是非常失望。
這種願望倒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林一能夠私下和他們交流的話,可能會告訴他們用不著失望太快。
林一這段時間接受的采訪非常多,可以說是紛至遝來,又是萬裡出行和他本人的一個新的宣傳季。
其中不乏一些聽起來逼格很高的所謂名流商業雜誌,就是專門排榜單搞評選的那種,比如《福布斯》和《財富》。
《福布斯》號稱願意把他評選為今年的“30歲以下行業精英”頭名,不過林一對這個頭銜興趣不大。
彆把這些外國雜誌的逼格想得太高,他們排各種亂七八糟的榜單不過是為了創收而已。
找幾個知名度高的、有公信力的配合炒一炒,有了商業價值之後剩下的位置就可以由那些心急出名的年輕人們自己主動來“報名”了。
這玩意兒基本是明碼標價的。
雖說是個樣子貨,不過也有人認為,能拿出這樣的閒錢來炒作自己的,隻要不是純粹的江湖騙子,多少也是實力的一種證明。
總之呢,這是一門生意。
林一當然不是交錢上榜的那種,憑著萬裡出行目前在行業內的實績,他是可以拿來給榜單的公信力背書的。
為了讓這個機會顯得更加有吸引力,對方還主動提出要給他做一個長篇人物專訪,翻譯一下就是:
可以幫他寫軟文。
林一雖然在投資人那邊可以麵不改色地吹牛逼,但是也不打算在媒體上再給自己渲染一套天才人設。
當然,如果他想的話彆說是什麼“六歲會編程”,就算是想搞一個邪魅狂狷的霸道總裁人設也不是沒可能。
幸好,林一對此興趣不大。
去年的這個時候,他還想方設法地給自己炒炒知名度,但是萬裡出行到了目前這個階段,反而倒不太熱衷了。
但是劉簡妮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林一還是要儘量提高知名度,弄一些有分量的商業榮譽對於萬裡出行維持曝光度以及積極向上的公眾形象有好處。
畢竟創業者的個人形象常常關聯公司的品牌價值。
所以由公司的公關團隊負責安排,林一還是接待了一批媒體和記者,這位20歲的年輕ceo真正成為了商界名人。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