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房內,李漁披著一塊寬繒帛出了浴桶,稍作擦拭,就蹲在了那堆[碎片]前。
剛才搓澡的時候,他已經將此一百五十二枚[碎片]儘數清洗乾淨。這會兒發出光亮的,是其中九十八枚。
李漁以絹布兜起,仔細觀瞧。
光亮流轉,似有所指。
李漁便由著光亮“指揮”,出了廂房,走進正房。
這兒有他以前的破爛麻衣、青銅卷刃刀,以及三枚[未知的碎片]。
難道?
李漁心思一動,果然就看到,三枚[碎片]中的兩枚有了動靜。
光芒乍起,兩枚[碎片]如倦鳥投林一般,飛進絹布。
至此,百枚碎片的光亮交彙融合,形成一個拳頭大小的不規則光團,懸垂於絹布之上。
而那些[碎片],化作道道流光,紛紛投向光團。
數息後,光團竟由虛轉實,化作一尊寬腹直口的方形壺。
壺的底座是一頭鼇龜,昂首望天,駝起整個器身。
壺腹壺頸的形設就較為拙樸,隻隱約勾勒出幾處山川河流,卻顯得古雅渾厚,一應天地造化。
壺頂空空如也,缺了蓋子。不知是遺失了,還是本就如此。
此壺巴掌大小,李漁捏起壺頸,托在手心察看。
————————
『細碎方壺』1001000
[品階]仙品屍解)。
[屬性]壺內乾坤大,能容萬物,持有者仙緣+10。
[描述]上古十洲五島之[方壺]的碎片,諸界破碎後,遺落此間。
————————
方壺!
仙品!
李漁劍眉一挑,喜形於色。
前幾日雄霸還跟他說,[仙品]虛無縹緲、無從尋覓,沒想到自己今天就遇上了。
仙品括弧裡的“屍解”,李漁不陌生。
喜讀“雜書”的他,還記得《抱樸子·論仙》中記載“上士舉形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
這屍解仙,雖說是“仙之下士”,但已然超脫塵俗。
當今之世,世家大族們擁有一件[地品]的寶貝,都會視作傳家承繼的珍物。
如果他們知道李漁擁有“仙寶”,不好說劉備、曹操會怎麼做,笮融、西涼組、黃巾之流怕是會直接提兵殺過來,砍人奪寶一條龍。
換作劉宏,可能會好些,拿出個“六百石縣令”、“千石都尉”做交易,沒準還能落下“千金市馬骨”的美名。
搖了搖頭,驅走胡思亂想,李漁又琢磨起了“方壺”。
自周以來,神仙傳說盛行於世。其中大半都與昆侖山、海外仙山有關。
昆侖山暫且不提,隻說這海外仙山。
據傳,遠古時代,鼇魚背負山川大地,一動便是地覆天翻、滄海桑田。而幾座海外仙山,無根無源,隨波逐流於渤海之東。天帝命北海之神驅使十五頭巨鼇背負仙山。“巨靈之鼇,背負蓬萊之山,而抃舞戲滄海之中。”
再然後,龍伯國巨人要尋卦問卜,釣走了六隻鼇龜,這直接就導致岱輿、員嶠兩仙山不知所蹤。五座仙山,隻餘其三。
方壺、蓬萊、瀛洲,東方朔在他的《寶甕銘》中稱之為“三壺”——方壺、蓬壺、瀛壺。
方壺,又叫方丈。《海內十洲記》記載說,“方麵各五千裡。群龍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宮……仙家數十萬。耕田種芝草,課計頃畝,如種稻狀,亦有玉石泉……”
李漁心中火熱,仙家福地啊,但凡能尋到半分“仙家遺澤”,那他不就能青雲平步、獨領風騷嗎?
如此想著,李漁將心思聚於[細碎方壺]上。
一方小世界,於虛實之間隱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