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完戰俘的蕭震,開始著手安排團結城的開發,為了加快進度,蕭震決定建立采石場和水泥廠,采石不難,團結城北側的山區有的是石頭,讓一部分俘虜開山采石即可。
水泥就麻煩一些,要先建起燒石灰的立窯,將石灰石和黏土按比例配合後,在窯內煆燒成熟料,然後再研磨成水泥。
石灰窯早就有了,這個好建。關鍵是石灰石和黏土的配比這個需要多試驗幾次,得出恰當的比例,才能大規模燒製。
其實此時的東番不算荒島開發,特彆是靠近福廣的東番沿岸平原地帶,已有不少失地逃民攜家帶口的到東番求生。甚至有些地方舉族遷徙而來,墾荒植種,倒是聚成了不少村落,到天啟初年約莫有萬餘人,墾田近萬頃。
但是由於東番一直處於海貿要處,海盜、倭寇、商船、殖民者偶有躲避風暴或者修補停靠,都不約而同的將大明忽視的東番當成自己的避風港、補給站,雖說不是燒殺搶掠的竭澤而漁,但也是將這些跨海求活的漢人壓榨的苦不堪言。
在這王法不顧的海島,能有口吃的能活下去,對這些跨海而來隻求一條活路的漢民而言也隻能默默的忍受。
再就是分布在東番中央山脈的高山族群,大大小小的部落近兩百多,人口約有五萬多,散布在島內各處。
蕭震的開發和建設離不開人力,既然把東番視為自己的勢力範圍,那島內無論漢民還是高山族群,用蕭震的話講就是自家群眾。
要讓人出力,那就不能把人當外人。蕭震的法子也簡單,讓自家艦船分批次巡弋海防,打擊沿岸的小股海盜,開始治安治理,所有俘虜一律進行築城勞役。
同時嚴令自家士兵要帶買賣公平,不得恃強淩弱,一時間平原地帶開荒的漢民有種找到組織的感覺,畢竟被保護的人才容易有歸屬感。
對高山族人,則是尊重各個部落的習慣,不乾涉族內治理,尊重族群領地的方針。當然不和諧的小衝突是免不了的,但在蕭震重點宣傳的族群自治政策下,這些被鎮壓的小部落,隻能被劃歸為頑固不化的蠻夷,在火槍兵的刺刀下慢慢消失在林間。
等眾人開始初步認可,蕭震馬上從內陸定了一批耕牛,以耕牛換各個村寨的漢人勞力到團結城修建堡壘。
這個時代的耕牛可是堪比戰略物資,好在蕭震舍得下本錢,分兩批湊了兩百多頭耕牛倒是得了近千餘青壯幫忙修城。
再就是從福廣和老家台州,花高價聘了一批郎中醫生,帶著不少藥材,到漢人村寨和高山部落巡訪看病送藥,建立診所製度,一時間島內蕭震的仁義之名傳遍各處,高山的各個部落也紛紛開始下山跟漢人交易。
這時代的東番,不論墾荒漢民還是高山族人,基本上是沒有製造業,蕭震也是用關注民生的大義,運來幾批次的鍋碗瓢盆、菜刀、剪刀、針線雜物等日常生計物品,半賣半送的給了島上眾村落和部落。這下高山部族倒是出了近四千人幫蕭震建城。
其實蕭震一套動作下來,島內各處對新來的這個“蕭都督”基本算是認可了。可接下來蕭震的舉動,算是徹底收服了民心。
蕭震先是從各地招募了不得誌的十幾個秀才,然後召集島內各地的村老、族長到團結城,先是祭拜了孔聖先師,再劃定堡內一塊區域修建大學堂,同時在各處大的聚集地建立學堂,教授島內各族子弟的讀書識字。
在這個能讀書就是人上人的時代,蕭都督能給自家子弟出人頭地的機會,對這個時代的人而言,不下於再造之恩。
至於高山的各個部落,開明的酋長不算少,也願意到派族中少年到學堂學習。
對於不願參與的,則是慢慢被蕭震支持的開化部落,漸漸的吞並。畢竟蕭震的支持不僅有繡花針和剪刀,還有不少的大刀和長矛。
隨著七個月的建設,蕭震在團結城逐漸開始建起分內外兩城,上下四層的城堡,地下一層作為倉庫,地上兩層是兵營和其他功能建築。
四角建有棱堡,各裝備8門24磅火炮和6門12磅炮。西側貼近碼頭,碼頭靠海的一側單獨建有兩座大型的棱堡炮台配備12門24磅炮和一些12磅炮。
愛河自北向南穿過城堡進入大海,海河之間設有水門,兩側有岸防炮台,設東西北三座城門。
經過近一年的近20艘海船的往來運輸,大陳島的槍炮廠和造船廠都遷到了城堡內靠海的愛河東西兩側,火藥廠則是遷到了城內的北側河段區域,東側是碼頭和大片的貨站。
槍炮廠得到了蕭震從澳門卜加勞炮廠搜刮的設備和工匠的支持,再結合原來大明工匠的一些傳承,慢慢的有了質的提高。
特彆是燧發火槍的槍管加工,已經放棄了雙層合鍛,改用鏜刀銑膛,可靠性和生產速度提高不少。
整個城堡建成後可容納三萬餘人。雖然有水泥的加持,但現在還隻是建起了主體的兩層和棱堡以及城牆炮台,東側的一段城牆正在緊張施工,城堡也隻是建到地上二層,三層才將起建。
靠近團結城的澎湖,蕭震在大島小島上分彆修建了軍事堡壘,大島的堡壘裝備火炮36門,能容納三百駐兵,小島堡壘備炮24門,可駐兵二百餘人。
成了蕭震封鎖倭國航線的橋頭堡。最後剩餘的300多俘虜在澎湖繼續完善堡壘的最後工作。
起初福建水師千總陳世英派人交涉過,蕭震沒出麵。隻是讓雷蒙德帶著一百多荷蘭俘虜應付一下,讓福建官場上下以為是荷蘭人。
而後蕭震讓假證大師貝尼托再次出手,弄了全套的文書。在京師負責鑒定國書的基本都是利瑪竇留下的學生,貝尼托太熟悉中間的套路了,“朝貢國書”堪稱是真的不能在真了。
雷蒙德和十幾個歸順的荷蘭士兵冒充了使團,以西洋不列顛王國朝貢使團的名義,向福建月港的鎮守太監獻上禮物,並轉交國書,一同進京向大明皇帝進獻禮物。
可能是西洋自鳴鐘,象牙柄的火銃,琉璃瓶、精致的西洋宮殿教堂模型等,起了作用。
也可能是朝貢的態度過於謙卑,讓國朝上下的一眾官員找到了永樂年萬國來朝的感覺。畢竟自打嘉靖十年,會同館劃歸禮部之後,除了朝鮮、倭國這些蹭吃蹭喝的,再也沒有外邦來朝貢了,冷不丁來個拿著正兒八經的“貢品”來朝貢的,還真不好去過多的渴求。
所以從朝廷到福建巡撫都沒有在意這個多年來第一個真心朝貢的使團占據澎湖的事實。由於沒有起衝突,又是外邦使團,看著也會來事兒,也就沒引起重視。
曆史上的澎湖之戰也就沒打起來。
但進京朝貢的雷蒙德在見識過京師的紫禁城之後,回到東番再也沒提過任何一句關於不列顛皇室宮殿的話題。主要是太傷自尊,不好意思。同時開始認真的給蕭震當起顧問,因為他夢想要靠著蕭震,進入大明帝國的京師,混個一官半職,好光宗耀祖。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