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位麵上,崇禎皇帝於原本城破之前一個月就匆忙湊集軍餉,拚湊軍隊趕去救援寧武關,就把他給忘記了。也是回來之後,才想起來大牢中有這位,就把他放了出來。
這個張國維,在原本曆史上也是殉國的。
此時,連忙垂手而立,恭聽旨意。
說真的,他在大牢裡的時間,自然也聽說了外麵的種種事情。
divcass=”ntentadv”先是京師大亂,皇帝各種亂殺,當時,他以為皇帝已經瘋了,上到國公首輔,下到其他官員,甚至連嘉定伯周奎也沒放過。再聽說皇帝親自領兵出征,他更是覺得,皇帝要完了。
再怎麼樣,他都自認為,就學問閱曆來說,肯定要比當今皇帝更強的。畢竟這位皇帝原本隻是一個藩王而已,又沒當皇帝培養,臨時登上了帝位。並且一直在京師,從未出京師過。
就這樣經曆的人,哪怕是君王,又如何?賊人可不會慣著你這個皇帝,甚至聽到皇帝領軍,說不定更為拚命地殺了。
因此,他是真的不看好。
結果沒想到,先後就有皇帝領兵打勝仗的消息傳來,那些獄卒還在那繪聲繪色地說皇帝如何如何神武,又是力能扛炮,又是單騎降賊將,他反正是不信的。
然而到了後來,皇帝竟然親自領兵打敗了建虜,更是活捉了奴酋。這可是已經到京師,不相信也得相信。
震驚詫異之下,張國維對眼前這位皇帝已經充滿了敬畏之心了。
此時,就聽崇禎皇帝對他說道:“朕已平定晉中、晉北的賊亂,特彆是晉北,更是安排好了農事。但是朕還不放心,因此想讓卿過去治理晉地的農事,務必保證糧田收成。除非賊軍大舉進犯,否則一切以農事為先。人力、物資等等,卿皆可優先調配,卿可能做好?”
宣府那邊,建虜也是剛破關不久,並沒有對農事造成多大破壞。當然,這也和建虜的這次入關,不是劫掠而是想爭霸天下有關。因此,總體上來說,晉北農事都得以保存了的。
聽到這話,張國維倒是有把握,當即回奏道:“陛下放心,罪臣定當竭儘全力,不負聖望!”
聽到他還在自稱罪臣,崇禎皇帝便笑著說道:“如此,封卿為總督晉地農事欽差,賜尚方劍,農事方麵,無需上奏,準卿獨斷專行之權,地方總督巡撫皆無權乾涉。”
張國維一聽,連忙躬身領旨道:“微臣遵旨!”
崇禎皇帝還有一事要交代,就見他轉回禦座,從桌子上拿起一份奏章,然後才對張國維說道:“當年徐光啟徐卿曾上奏甘薯疏,言甘薯之益處和種法。隻是當時世人皆以為,橘生於南則為橘,橘生於北則為枳。如今朕已知,此乃偏見也!卿如今負責農事,可移植甘薯去晉地,不占糧田種之,且看效果如何?”
這份奏章在後世已經失傳,但是《甘藷疏序》卻被收藏在《群芳譜.穀譜》中得以流傳後世。對於甘薯是什麼植物,崇禎皇帝比任何人都要清楚,如今要處理農事上的事情,自然就不會錯過這個甘薯了。
至於玉米,土豆之類的作物,他不知道這個時候有沒有傳到大明,也沒時間去管這個,就先把已經確定的事情做起來再說。
事實上,就這農事,還是百忙之中抽空處理的。畢竟建虜大軍還在京畿之地,兵力比他能掌握的兵力還要雄厚,優先的目標,就是要擊敗這支建虜大軍才行。
張國維聽皇帝如此說,並不是一定要他怎麼樣,而是讓他不占糧田來試行,那最多是花他一些心思和時間,並不會對農事有影響,便立刻躬身領了內侍轉遞給他的徐光啟奏章,稍微想了下說道:“陛下,微臣想要一個人幫著微臣做好此事,不知可否?”
崇禎皇帝一聽,便問道:“誰?”
張國維馬上回奏道:“是徐少保之門人陳子龍,字人中,崇禎十年進士,《農政全書》便是其整理刊印。微臣以為,其對農學定然知之甚深,可以為臂膀也!”
陳子龍在他領軍對戰山東的建虜時,曾給他寫信出謀劃策過,兩人算是有交集的。此時聽皇帝說要他推廣徐光啟推薦的甘薯,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這個陳子龍。
崇禎皇帝一聽,欣然說道:“朕亦想起來了,就任他為副使好了!”
這個陳子龍,早年是複社一員,在複社被打壓之後,一直得不到重用,也被其他派係的人排擠。
這會兒的時候,他招撫浙江東陽縣諸生許都暴動有功,但是因為浙江巡按左光先不顧陳子龍的再三要求,違背當初他許下的隻要許都自縛來降,“當待以不死”的諾言,在許都率眾出山投降之後將許都及部眾六十餘人殺死。導致陳子龍的好友和他絕交,他也就憤而上告要求歸鄉。
安排完了這個事情,崇禎皇帝也稍微鬆了口氣。糧食問題,可是要命問題,沒有糧食,最精銳的軍隊都會崩潰。因此,在兵事之外,他才不得不抽空處理這個事情。
此事忙完,他就問了下等待覲見的人,先點了周遇吉覲見。
周遇吉在見禮之後,立刻表情嚴肅地向崇禎皇帝稟告道:“陛下,夜不收已經探明建虜大軍南下,攻占了天津衛、武清、靜海一帶,並且在那駐紮了下來。”
說到這裡,他怕皇帝不明白,便又立刻提醒道:“觀建虜之動向,似乎是想切斷京師的糧草物資補給!不管是京杭運河的漕運,又或者改走海運,皆被建虜截斷了。”
崇禎皇帝一聽,有些意外。
他想過,多爾袞知道其他兩軍大敗的消息之後,或許會退出關去了。畢竟建虜就這點人馬,要在關內耗光的話,遼東還要不要了?
結果沒想到,多爾袞竟然集結軍隊反而斷他的糧道,這還真是硬拚上了啊!
要是說,能把建虜有生力量消滅在關內,那確實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但問題的關鍵是,如果現在硬碰硬的話,崇禎皇帝可沒有把握打敗多爾袞所部大軍,兵力相差了一倍左右,絕對難打。如果用勝率來說,怕是隻有百分之十或者二十的勝率而已。
換句話來說,就目前來說,崇禎皇帝也不敢把手裡的軍隊給拚掉,這也是他唯一的本錢!
想著這些,崇禎皇帝立刻讓人掛上京畿之地的地圖,走到屏風麵前,就著地圖和周遇吉商量了起來。
建虜駐紮的地方,確實是京師的命門要害。
兩人商量了一下,發現麵對實力依舊強大的建虜大軍,暫時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某些時候,真的是實力決定一切。
崇禎皇帝想了一會,便對周遇吉說道:“京師的軍隊,要繼續擴編訓練,朕再召黃得功率部趕回來。還有山海關吳三桂所部,也可以考慮進行整編。”
這個對策,就是壯大自己手中的實力。
黃得功所部軍隊的底子,和周遇吉這邊一樣,是原本勇衛營的底子,並且黃得功也同樣忠於朝廷,是值得信任的。
吳三桂所部人馬有四萬,挑選出兩萬精銳是沒有問題的。剩下的人馬,還有高第那裡一萬人馬,地方軍隊四萬,隻是駐守山海關,關係也不大。畢竟要防備的建虜大軍都在關內,也有京營主力牽製,不可能去攻打山海關。
崇禎皇帝算了下,如果這麼整合起軍隊的話,應該能有八萬左右。而多爾袞的軍隊,差不多在十萬左右,也算是可以打一打了。
他正想著呢,就聽周遇吉連忙問道:“陛下,如若召回黃大帥所部,那鳳陽那邊怎麼辦?”
黃得功就駐紮在鳳陽,保衛朱家祖墳的。
要是原本的崇禎皇帝,肯定是會猶豫的。但是,作為穿越而來的崇禎皇帝,那會在意朱家祖墳,當即便說道:“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唯有調集兵力,打敗了建虜,才能保全想要保全的地方!”
周遇吉聽了,隻是稍微一想,便佩服地奏道:“陛下聖明!”
暫時而言,也沒有其他辦法了。
周遇吉這邊,領旨而出,繼續派出大量夜不收,監視建虜的動靜。
而崇禎皇帝則下旨,召黃得功繞道趕回京師。
隨後,他又準備寫一份聖旨,召吳三桂領兵趕來京師。
不過他這毛筆才拿起來呢,忽然又停住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