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把大唐男兒血性都屠滅殆儘的女皇帝,也沒有做到把半坊之地徹底夷為平地,所以在絕大多數朝臣的眼中,用空前絕後來形容都不為誇張。
福田寺被抹平之前,包括崔府在內另外三家的覆滅已經震懾了整個長安城,在血腥到不留餘地的平叛政策震懾之下,至少十五家謀逆者已經主動投降或者在內訌中被徹底覆滅。
楚遍不驚,臨危不亂,利用機會巧設陷阱,所有的反對派勢力一網打儘,一係列的舉動,所有朝臣感覺到的是濃濃的驚訝和震驚。
強而示之弱,弱而示之強,能爾示之不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孫子兵法中這點東西可算被這一對父子研究透了。
此時此刻,所有的朝臣幾乎產生了同一個感覺,那就是坐在紫宸殿之中皇座之上那位初掌皇權的年輕皇帝,絕對是一個不亞於太上皇的狠角色!
所有人都知道,這一次皇帝是鐵了心要畢其功於一役,將整個長安的所有隱患徹底清除殆儘,畢竟隻有這樣才能將整個長安,整個關中,麵對吐蕃人和河北叛軍東西兩線壓力的時候可以心無旁騖的和他們決一死戰。帥span
所有人也都知道,現在皇帝李純已經把謀逆者的下場徹底擺了出來,主動投降者滅其三族,拒不投降者,滅其全族!
大唐的朝堂之上沒有真正的傻子,對於這樣的消息,對於這樣的預期,對於這樣帶來的影響,朝中各個派彆的自然有屬於自己不同的想法和認知。
對於朝廷中最為堅定的主戰派來說是歡欣鼓舞,當然這部分朝臣中,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整個計劃的執行者。
對於政治和軍事無感的中立派、技術派、革新派官員來說,他們對於這樣的平叛行動感到的是喜悅和興奮,對於平叛和鎮壓的手段,他們不以為然。
對他們這些家夥來說,隻有穩定的局勢穩定的大堂,才能給他們提供足夠的支持,讓他們把技術和發展推向高潮,從而從生產力這一根本因素上助推大唐的發展。
至於那些主張放棄長安,退守潼關,以洛陽為陪都的家夥,他們所感覺到的是濃濃的恐懼和不安。
這一次,從挖坑,到埋坑,再到太上皇的敕令,所表現出來的指向性太過明顯了,強硬派和主戰派會在相當城的時間內成為朝廷的主要力量。帥span
平叛的大錘確實沒有砸到他們的身上,但是比起被這驚天巨錘砸中也就差之毫厘而已。
畢竟他們主張遷都、避難同樣屬於妥協、退讓的方向,和太上皇敕令中寸土不讓的原則背道而馳,寸土不讓就清晰的放在那裡,而他們的主張則是退守潼關,就單憑這一點,或許不至於抄家滅族,但是一個斬立決就不冤枉。
如果皇帝的思維稍微動一動,或者禁軍手中的錘子稍稍偏一偏,自己這些人也絕對會被覆滅的那些人一樣,被砸的粉身碎骨!
這一次,他們之所以沒有被列入打擊範圍,唯一的原因就是皇帝還需要他們,朝廷還需要他們。
可以預見到的是,為了維持朝堂的穩定,李純在短時間內或許不會處理他們,但是等到時間一長清算是必然的,也是套脫不了的。
所以,對於這些人來說,首先祈求大唐在東西兩線大獲全勝,隻有這樣才能帶來更大的希望。
畢竟打仗這東西,打贏贏了,你好我好大家好,有些東西也就煙消雲散了,論功行賞的時候或許還能拿到一些封賞,即便拿不到,心情大好之下,皇帝不會在大獲全勝之下輕易斬殺朝官。帥span
如果打輸了,總要找人出來承擔責任和罪名,自己這些主張遷都,導致的前方出現變化的被殺了頂罪看起來順理成章,天衣無縫!
所以,祈求獲勝的同時,對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好好的站好最後一班崗,等到大唐大獲全勝的時候他們可以體麵的榮歸故裡。
對於那些主張投降、何談、妥協、甚至直接準備在長安城內謀反,進攻宮城,拿下皇帝的家夥來說……
好吧,這些家夥已經要麼被除名,要麼被物理意義上超度了,而死人顯然是沒有發言權,也沒有選擇權的。
隨著福田被夷為平地的消息被確定,坐鎮長安指揮整個平叛的老將高崇文宣布了平叛的計劃、步驟,以及後續的安排之後,今天的朝會進入了尾聲。
而這時候,起身的李純,第一次從文武百官的眼中看到的那種,昔日他們對父親李誦充滿了畏懼和敬仰的目光。
宣布了太上皇的敕令,收拾了朝中的不安定分子,鎮壓的被引誘到長安的反賊,公布了對於長安、對關中、對吐蕃入寇和河北叛軍下一步這個方針,整個朝堂之上終於隻剩下了一個聲音,那就是凝聚全部的力量和吐蕃人決一死戰。帥span
隨著朝會結束,三省七部九寺七監一台,大部分官員回到了位於皇城之內的府衙之中,繼續辦公。
而剩下的部分人就比較倒黴了,因為他們的府衙和辦公地點是位於皇城之外,比如,位於本務坊的國子監六學。
雖然本務坊距離皇城隻有一牆之隔,但是在長安城內平叛完成,反賊徹底的肅清之前本務坊和長安的宮城城門都不會打開。
對於這部分人,李純肯定不會讓他們閒著,一篇對於吐蕃的檄文,成為了他們的任務。
倒黴蛋不隻有他們這部分文人。
參加朔望日朝會的並不是人人都有職務,比如那些有爵位和散官職,但是沒有事職的勳貴。
當然,用倒黴蛋稱呼這些沒有事職的勳貴並不完全準確。帥span
從太上皇掌權以來,但凡主動徹底臣服了太上皇的勳貴們已經在禁軍中占據了一席之地,重新成為了唐帝國的重要一部分。
以如今大唐蓬勃發展的大環境來看,以太上皇、皇帝求才若渴的表現來看,這些舊勳貴沒有事職的原因隻有一個,那就是不受信任,不夠忠誠!
按道理來說,在這一次故意營造的局麵之內,他們也可以選擇成為謀反集團的一員。
然而,不知道是吸取了教訓,看出了大唐光明的未來,還是已經被太上皇收拾的徹底沒了脾氣,麵對刻意營造出來的危如累卵的局麵,這部分舊勳貴既沒有參與謀反,也沒有鼓吹遷都退讓,而是選擇將自己的子侄送到了軍中。
這一點,也恰恰證明了他們的忠誠。
無論之前他們做過什麼,但是這一次他們做對了,至少在李純的心目中,他們被列入了可以信任的對象。
對於李唐的皇帝來說,大唐的土地雖然多,但沒有一寸是多餘的,大唐的勳、爵位雖多,但是沒有一個是讓他們混吃等死的。帥span
大唐的勳貴不是養閒人的,既然享受了勳、爵帶來的利益,自然也需要與大唐共進退。
既然通過了忠誠的考驗,那麼就到了對他們委以重任的時候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