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夜,張光朝想起了家鄉,獨飲獨酌,醉意朦朧之時,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隨即提筆而書:
門在荻塘西,塘高何聯聯。往昔分地利,遠近無閒田。
水國信汙下,霖霪即成川。苗稼儘淹沒,茲鄉獨豐年。
家肥待親懿,人樂思管弦。日晏始能起,盥漱看廚煙。
醞酒寒正熟,養魚長食鮮。黃昏鐘未鳴,偃息早已眠。
何意久城市,寂寥丘中緣。俯仰在顏色,區區人事間。
憶昔炎漢時,乃知綺季賢。靜默不能仕,養老終南山。
……………………………………………………………………………………
陳倉城內沒有人在意張光朝心中的那一縷哀傷,但是將李誦留在城樓之上卻成為了整個陳倉城的精神支柱。
對於普天之下的唐人來說,太上皇已經變成了先皇。
但是,陳倉城內的每一個人都知道,太上皇從來都沒有離開……
隨著對方的進攻開始,原本寂靜的西側城樓很快忙碌起來。
開始不停的進進出出,隨之將各處的情況傳遞而來,張取義則靜靜的守護在李誦棺槨之前,同時下達命令。
行動雖然迅捷,但是每一個進出城樓的軍校、軍士、軍卒都會儘力的保持一份肅靜。
一波又一波石彈不停的砸在陳倉城頭之上,砸的城牆砰砰作響。
雖然比不上之前遭受攻擊的密度,但是眼前這延綿不絕的進攻依舊讓尼瑪巴紮感到興奮。
相比較高尼瑪巴紮一副沒見過世麵的樣子,劉辟的臉上多了一絲傲然,畢竟能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完成這些包括投石車在內攻城器械的打造,基本上都是他們劍南軍的功勞。
雖然劍南軍中的隨軍工匠比不上對麵禁軍,但是卻足以碾壓吐蕃人,就如同吐蕃人的技術在他們的眼中如此的粗陋。
雖然各有想法,雖然也準備了雲梯,巣車等近距離登城的器械,但是尼瑪巴紮和劉辟卻有同樣的觀點,小小的陳倉城根本就撐不住這種程度的轟擊。
為了第一時間入城,既相互合作,又勾心鬥角的尼瑪巴紮和劉辟都做好了兩手準備,一邊準備登城進攻,一邊準備派兵衝鋒。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整整一個時辰的轟擊之下,除了聲音卻沒有給城牆帶來任何結構性的損害。
很顯然,陳倉城牆的堅固程度超出了劉辟和尼瑪巴紮的預期。
在正式進攻之前,尼瑪巴紮和劉辟本著磨刀不誤砍柴工的原則,做足了攻城的準備,僅僅投石車就準備了超過一百架。
出於持續進攻的考量,剛開始尼瑪巴紮隻將三十架投石車擺放到了城牆之前,剩餘的放在後麵作為備用。
然而隨著時間的推進,似乎是感覺效果不夠明顯,尼瑪巴紮將放在一線投石車的數量提升到了五十,如果有損壞,則立刻從後方移動補充。
為了保持穩定的強度,負責操作的人員也是半個時辰一換,一切的一切,尼瑪巴紮和劉辟顯然做了完全的準備。
轟擊從清晨持續到午後,整整三個時辰。
然而,這攻勢看起來猛烈,然而除了砸掉不少牆灰,把城牆的表麵砸的坑坑窪窪之外,並沒有讓城牆出現任何裂痕。
反而在高強度的投射之下,聯軍備用的投石車已經損耗殆儘,城外投石車的陣地上隻剩下三十架投石車。
看看僅存的投石車,再看看巋然不動的陳倉城,尼瑪巴紮和劉辟習慣性的對視一眼,從對方的眼中看到了和自己一樣的尷尬和失望。
然而,事實上,並不是尼瑪巴紮和劉辟沒有進步,隻是整個大唐都在不停的變化,陳倉也不例外。
事實上,如果放在半年之前,他們的想法未必就不能實現,因為那還好的陳倉城牆還是關中傳統的夯土打造,真的存在被轟塌的可能。
隨著府穀的開發,從關中開始,煤已經開始取代柴薪,成為民間和工業主要的燃料。
雖然,府穀到長安的道路一直在拓寬,然而關中的煤炭用量越來越大,府穀距離長安畢竟太遠。
為了滿足關中以及整個大唐的需求,礦產監被創立,其主要任務就是發現包括煤、鐵、銅、銀等資源。
然後,礦產監的勘查員們在陳倉發現了不止一處煤礦。
然後,位於關中西部,渭水中遊,山區和關中平原交接低矮的陳倉就就成為了朝廷規劃中的生產軍械和甲胄的基地。
為了確保這一重要軍械基地的安全,從那時候開始朝廷開始加固陳倉的城防。
加固的材料,是敦煌長公主府燒製琉璃試驗意外製作的副產品——水泥。
隻不過現階段水泥這東西,對於整個大唐來說都是新鮮事物,良品率極低,於是所有質量不太合格的就被用來加固陳倉城防了。
半年多來,數不清的窯爐燒出了數不清的劣質水泥,然後原本算不上特殊的陳倉城牆被硬生生的加厚了六尺,加高了三尺。
雖然是劣質,但是在短時間內卻也可以保證一定的堅固程度。
三個時辰的連續轟擊都沒能讓城牆出現大問題,繼續單純的用投石車轟擊就太過浪費了。
學著唐軍玩火力覆蓋其實也不過是他們的嘗試,一波流最好,一波拿不下,那就按照常規戰術拿人命堆就好。
隨著號角的吹響,命令的傳達,投石車終於停止了進攻。
然而,下一刻,擂鼓再次擂動,聯軍的步卒卻推著、扛著、用著各種器械向著陳倉城開始進攻。
聽到各處傳來的信息,確定對方開始附蟻攻城,張取義隻是感覺有點遺憾,遺憾對方沒有真的頭鐵到撞南牆而不回頭。
第一天,由於受到投石車進攻影響,隻留下了不到三個時辰的時間進攻。
從第二天開始,進攻從清晨開始,日落而終結。
從第五天開始,進攻開始晝夜不停,
……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