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言又不能換來飯吃,到時候你拍拍屁股走了,爺們不還是要在這等死?”
但李氏子弟雖多,真正在遼東鐵騎舊部中存有威望的,隻有李成梁的直係,也就是李如鬆李世忠李順祖這一支。
“是彰義門提督擅自克扣關寧軍的物資,有十幾名傷員因此重傷不治,並不是關寧兵刻意鬨事。”
帥案後是一位年近五旬的枯瘦長者,正斜倚在鋪了整張虎皮的大椅上,一臉陰沉,盯著堂下軍官。
彰義門的京營提督趙泰,是他的人。
李成梁前後鎮遼三十餘載,以厚賞部屬、結納姻親廣受朝堂言官詬病,但也正因如此,使得李氏親朋故舊遍布九邊,往昔的崢嶸歲月與鐵馬兵戈依稀在目。
以後世李順祖曾在政府部門任職的經曆來看,這件事想要迅速解決,唯一的辦法是就此打住,涉及麵越窄越好。
“傳旨太監車天翔,更盛讚其頗有李氏先祖遺風!”
李順祖口中這兩個字包含的意味,他是再明白不過了。
隨著李成梁功成名就,老二房到老五房這些沾親帶故的,在遼東也都慢慢混起來了。
如果一場潛在的兵變就這樣三兩句話被平息,報上去那是何等的功勳?
車天翔畢竟是內宮混的,聽到“擅自”二字,轉眼就笑了起來。
“李指揮住的是深宅大院,吃的是雞鴨魚肉,豈能知道弟兄們如今過的都是什麼日子!”
如果這場兵變沒鬨起來的好處,大於舍棄彰義門提督帶來的壞處,上麵的人會如何選擇?
這麼簡單的平定之法,他卻是毫不知情,還把李順祖派出去分了第二大功,壓了北鎮撫司一頭!
但無論如何,宋付也是不敢當著內宮中人的麵發作。
中軍大帳內,一個軍官模樣的人正緊張地向上稟報。
李順祖走出人群,來到兩人身前,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禮。
divcass=”ntentadv”“二位欽差,事情已經搞清楚了。”
這個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東西!
“速速派人前往彰義門,捉拿京營提督趙泰,以正軍法!”
隨著李順祖的目光,一眾關寧兵也都是轉過身來,麵帶慍怒的向後看去。
一名渾身粗壯,眼中精光四射的中年武將一拳捶擊桌案,猛然站起。
如果再往上牽扯,事情可能就不會那麼簡單的解決了。
“李如鬆早死了,李家在李世忠那一代就已經沒落,這個李順祖就任南鎮撫司多年,身無尺寸之功,徒有虛名而已,在軍中掀不起多大風浪!”
聽到質疑,李順祖的神情並沒有絲毫動容,顯得極為冷靜。
此人正是如今遼軍的最高統帥,以兵部尚書兼任右副都禦史,督師薊遼,兼督登萊、天津軍務的袁崇煥。
車天翔這幾句話下來,平定兵變的最大功勞轉瞬易手,基本沒旁邊的宋付啥事了。
“宋指揮,你還愣著乾什麼?”
不過有李順祖兜底,兩人的臉色已經比剛才好看多了。
那一代的許多老兵都是這些關寧軍的父祖兄長,甚至有些身體硬朗的還活著。
要不說,太監招人恨呢。
宋付心中有些氣惱,暗罵太監都是些無利不起早的東西,卻也是憤恨的看了一眼馮亮祖。
“督師,乾脆下令讓弟兄們東撤吧!”
“如果二位欽差能向上稟明實情,事情也許就有轉機。”
也正因為彰義門京營提督克扣了物資,導致許多本不該不治的傷員,不幸死在了京城腳下。
這次平定兵變車天翔畢竟拿了最大的好處,有他壓著,想必宋付也不敢太過造次。
如果不是李順祖不了解這個時代的官場規矩,上來第一句就得罪了同僚,也不會卷入這場曆史上他根本不會卷入的爭鬥中。
“回督師,一自稱為昔寧遠伯李成梁重孫,故遼東總兵李如鬆長孫,喚做李順祖的白臉小廝,被眾軍兵推舉言事,三言兩語平定了兵變。”
此人便是遼軍大將,率部駐防錦州前線的前鋒總兵官祖大壽,日後在明順清定鼎之戰起決定性作用的吳三桂,就是他的親侄子。
祖家也是李家沒落後,新晉崛起的遼東第一大將門。
情勢突變,帳內一眾袁係遼將也都是大吃一驚,不由自主的議論起來,望向那名軍官。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