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慈不掌兵
袁崇煥被抓幾日,形勢急轉直下。
通州失陷,守將戰死,知州殉國,隨後傳來的消息更是讓整個京城亂象四起。
山海關馳援而來的勤王遼軍抵達遵化城外,被守城明軍拒絕入城,隨後轉進途中遭遇後金伏擊,遼軍大將趙率教力戰身亡,五千精銳遼軍折戟沉沙,全部壯烈殉國!
消息飛馬傳入京師,朝野震動!
倒也不隻是遼軍和後金打的火熱,京軍也幫了點忙,隻不過幫的是倒忙。
前幾日,真定、保定而來的京軍一路慢吞吞的終於抵達京城不遠,但畏敵如虎,還沒等摸到皇太極的老虎尾巴,便被一連串的敗報嚇得接連炸營。
隨後更是主將逃散,大軍頃刻間分崩離析。
殲滅趙率教所部五千遼軍以後,皇太極馬不停蹄,率領後金軍先陷遵化,再進永平,隨後兵分三路,沿途攻城殺將,招降納叛,不可一世。
沒了遼軍阻擋,在畿輔之地的女真八旗更如入無人之境,那些內鬥猛如虎的京軍老爺們麵對勢不可擋的八旗鐵騎,都成了隻會龜縮城中的綿羊。
就算有馳援的,也多是途中兵變、炸營,能抵達城下的都是不多。
京城裡隻剩下了還留下的些許遼軍守衛,一時間流言四起。
甚至有流傳說,遼軍大將祖大壽為搭救袁崇煥私通後金,要對大明反戈一擊。
連日傳來的都是敗報,丟城陷地,大將戰死,官軍炸營逃散,崇禎在朝堂之上龍顏震怒,但又於事無補。
內閣六部之中雖仍對袁崇煥口誅筆伐,卻又不得不開始考慮釋放他以撫定大局。
在此之時,內閣終於發揮了應有的效果,大學士成基命不顧自身被牽涉其中的風險,當庭上奏,建議崇禎皇帝下旨,命令袁崇煥寫手書招撫祖大壽。
祖大壽的關寧軍,現在是遼軍中最不安穩的一部分,他們是袁崇煥的嫡係,猶如一頭受氣的猛虎,隨時可能咬人,隻有袁崇煥能拿捏住他們。
崇禎瞬間僵化,前幾天剛下旨逮捕袁崇煥,現在就有事求他,這不是打臉嗎?
不過沒關係,自然有臣下領會聖意。
閣部九卿等大小官員散朝之後齊聚詔獄,你一言我一語,用各種大義凜然的話規勸袁崇煥,讓他親寫手書給祖大壽,勸其率領關寧軍回防。
然而這個時候,袁崇煥竟然拒絕了。
他聲稱自己身為罪臣,若無崇禎旨意,不敢再牽涉國家大事。
崇禎皇帝得知,更是怒火中燒,再給祖大壽下旨命關寧軍回防。
廣渠門,城頭。
繁星點綴著夜空,十二月的寒風如同利刃,一遍遍地割在身上。
城下是大片的遼軍營地,許多流散的遼軍得知廣渠門有一位提督可以發糧,都漸漸朝廣渠門靠攏,連帶著逃難到這裡的流民也多了。
李順祖看著城下遼軍大營中燃氣的片片篝火,想起白天這些流民背負著大包小包,拖家帶口來到廣渠門城下落腳的場景,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提台。”
一聲低低的呼喚讓李順祖的思緒凝聚回來,轉頭一看,發現廣渠門千總喻寬正靜靜站在身後。
提台,是明末時對提督的尊稱。
“夜已深了,你怎麼還不回家?有何事?”李順祖壓低了聲音,不想破壞這難得的寧靜。
“白日提台一直忙著收攏流民,人多眼雜,有些話卑職不便直說。”
李順祖似乎明白他要說些什麼,也沒再開腔,隻是向前緩緩走了幾步,來到一處無人站崗的邊緣敵台,深吸口氣,這才在月色下負手而立,等著喻寬繼續說下去。
“趙爺戰死,朝中巨變,祖大壽怕不會回來了。”
“沒有關寧軍,奴兵早晚會再來城下,提台當早作打算。”
李順祖眉頭一皺,看向城下那些喝著稀粥,笑容滿麵的流民,淡淡問道。
“那依你看,我當作何打算?”
喻寬猶豫半晌,冷不丁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