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科舉改革
華蓋殿。
內閣、禮部依照慣例,將謄錄好的會試榜,還有貢士名錄信息奏章呈遞皇帝。
朱怡炅拿起看了片刻,隨即頗為驚訝道:“劉統勳居然隻考了甲榜第十一名嗎?”
此次會試主考官王禮聞言,雖然驚訝皇帝怎麼會關注一個山東考生。卻還是回答:“回稟陛下,此君試卷臣與諸位考官一同觀過,文章一道的確發人深省,隻是到底見識不足,難免有些空談。臣與諸考官共同商議,還是覺其文章當排甲榜第十一名為妥。”
說的很委婉,實際就是告訴皇帝,我們這麼多人都看過了。這個劉統勳文章立意是不錯,但內容太空洞,諸多不切實際,明顯還是太年輕了。
甚至於,連這個十一名還算是反複商議後的結果。因為劉統勳是山東考生,還是甲榜唯一一個北方士子。
大明新朝重啟南北榜,並不是說要搞兩個會試榜,而是按照南北比例錄取考生,確保新科進士中總會有北方士子。
而這次會試榜,除劉統勳是十一名,剩下北方考生幾乎全在末榜,隻有兩個在乙榜,還是倒數。
南北榜到底是皇帝定下,若甲榜一個北方考生都沒有,全在末榜,即便的確是真才實學,皇帝臉麵也會掛不住。
太祖爺當年不就查清沒有舞弊,確實是那些落榜叩闕的北方考生不如南方考生文章寫得好,換言之就是不夠卷。
但老朱還是把那些考官給淩遲了,然後自己重新閱卷排名,硬生生抬舉了51個北方進士叩闕的)。
劉統勳其實也是猜出了這一點,整個甲榜就他一個山東人,能看不出來嗎?
朱怡炅笑道:“嗬嗬,看來這世上英才還是不少都願在我大明新朝一展抱負,倒是王卿此番著實辛苦了。”
朱怡炅沒有揪著不放,他又沒名臣收集癖。
而且,會試榜隻是確定進士,真正排名次、中狀元還得看等殿試麵試)。
“陛下聖明!”王禮鬆口氣,連忙拱手說道:“臣既為本次會試主考官,自然責無旁貸,不敢言辛苦。”
會試不止考生辛苦,考官也是要一直待在貢院裡頭監考的,全程不能外出,為的就是防止考官舞弊。
王禮去當主考官,包括後麵監督閱卷,近一個月都在考場出差。內閣旬月以來都是次輔帶著另外兩位閣臣商量著來,實在解決不了就去找皇帝彙報。
禮部尚書林景裕這時說道:“陛下,而今會試已經圓滿結束,應該儘快籌備接下來的殿試了。”
王禮跟著說道:“林尚書所言極是,殿試在即,確實該早做籌備。”
“臣附議!”剩下三位閣臣連忙拱手附和。
其實殿試所需筆墨紙硯耗材,就連監考官禮部都已準備就緒,因為考場定在奉天殿,所以還不能立刻布置,隻能當天來。
隻是現在為止,皇帝居然還沒告知考題內容。
殿試嚴格來說是皇帝來出題,可多數情況還是皇帝與內閣、禮部商量著來。
臨場出題不確定性太多,真的出現那一般隻存在一種情況,皇帝已經不信任大臣。比如嘉靖晚期殿試,就是皇帝自己出題,跟大臣完全沒有事先說明通氣。
出的題目從開始如何治國,到後來直白的去問考生,如何確定百官在說真話。
朱怡炅想了想,開口說道:“而今殿試在即,便著內閣、禮部儘快籌備殿試相關,務必不要誤了七日後的奉天殿殿試。至於殿試的考題,便以治國為要,問問這些考生,若他們為官地方,該如何施政?就以他們各自家鄉籍貫來寫,讓考生儘管暢所欲言,不必害怕寫錯。”
居然以治國理政為殿試考題,四位閣臣都有些驚訝。他們還以為皇帝肯定會出與西洋相關,卻不想會是這般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