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線膛槍和嘉禾祥瑞
謹身殿。
李老漢帶著兩名工匠覲見,同時還帶來了兩把火銃。
“臣拜見陛下!”
李老漢今日明顯收拾過,專門換上一身嶄新官服,就連兩名工匠也提前整理過。
皇帝確實喜歡官員做實事,但也不能天天穿的一身臟汙去見皇帝,這樣就是真不懂事了。
朱怡炅笑道:“免禮。你先前與朕上奏說,新式火銃已經改進完成了?”
李老漢回答:“已經改進完成,臣按陛下所述,於火銃內膛勾勒膛線。現在帶來的,便是軍器局改進過後最好的兩支新式火銃。”
朱怡炅心中一驚,連忙讓李老漢把兩把火銃都拿過來,對著其中一把槍口迎光看了看,內部果真布滿了螺紋一樣的膛線。
這確實是一把線膛槍!
李老漢也跟著講解道:“經過我們測試,凡是勾勒膛線的新式火銃,命中率普遍優於老式火銃,勾勒的膛線不同、密集度不同,都會影響到命中率的提升。陛下手中這把,便是我們經過不斷試錯,命中率最高的膛線螺紋。”
無論燧發槍、火繩槍都屬於傳統滑膛槍霰彈槍也是),在子彈出槍膛後,就會因為強大的衝擊力導致子彈軌跡失控,然後發生散射,極大降低精準度。
而線膛槍則不同,因為膛線的存在,可以在子彈出槍膛的時候,為其提供一個自身的旋轉力,從而讓其保持在一個固定軌道。
膛線勾的越好越多,自轉力量越強,子彈軌跡越穩定。
朱怡炅很高興:“李卿做的不錯,不知這線膛槍產量如何?”
李老漢有些尷尬:“現下線膛槍基本全靠工匠手工勾膛線,雖然我們采取了雙重槍管勾線,提高了效率,卻還是需要經驗豐富之工匠,尋常學徒很難勝任,因此產量並不高。一名工匠現下一日最多隻能製成兩三把線膛槍,而南京軍器局隻有不過十數人工匠能夠勝任此職責。”
軍器局早就采取了流水線生產,無論火銃、火炮產量都得到了極大提升。而一個經驗豐富的工匠一天隻能製作最多三把線膛槍,這還是在於軍器局采用了特殊方法,即兩根槍管複用,在薄槍管勾膛線,再把厚槍管套進去。
因為槍管越薄,膛線勾起來難度係數越低,這也是後世紅色軍隊的土法造槍。
不過,即便如此,偌大的南京軍器局單日線膛槍產量也不過三十把。
看來,還是得指望黃五那邊的蒸汽機,不說開啟工業革命,至少也要先搞出工業車床勾膛線。
雖然這種工業車床勾的膛線,成功率更低,但勝在效率遠勝人工。
朱怡炅微微點頭:“一日三十把,一月也有快一千把了,而且可以邊勾邊教導一些聰明的學徒,再立出獎項,隻要能學會勾膛線,就可以晉級正式工匠。這線膛槍生產出來,優先配給龍騎兵,等龍騎兵列裝完畢,再配給各軍火銃營。”
“老臣遵旨。”李老漢拱手應道。
龍騎兵作為這個時代的王牌陸軍兵種,肯定還是要有資源傾斜的。
等這些線膛槍能列裝全軍,起碼也需要幾年時間,而且就算列裝了,也還要重新訓練陣型。
朱怡炅又問:“對了,這火銃炸膛、啞火的難題,李卿可曾有改進的法子?”
李老漢搖頭:“臣嘗試過各種辦法,燧發槍啞火問題依舊還是難以解決,還請陛下能夠再給臣一些時間。”
用燧石作為擊發裝置的燧發槍,要減少啞火率真的太難了,基本隻能靠技術上的突破。
朱怡炅點頭:“李卿不必著急,朕隻是隨口一問,凡事慢慢來,過猶不及。”
“謝陛下體量。”李老漢拱手道,“不過,雖然啞火問題臣難以解決,但是火銃炸膛,臣已有了些思路。臣發現火銃炸膛,往往都是子彈與火銃槍膛不匹配導致。既如此,火銃槍膛不好解決,那可以從子彈著手。臣試製了一批新型子彈,這批子彈內部中空,口徑更小,可以很輕鬆進入槍膛。當火藥擊發後,子彈會被火藥撐大,如此果真沒有炸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