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2章滿族滿語沒了
撫順。
此時此刻,陳弘謀正在縣衙奮筆疾書,發往沈陽知府大人的建言書信已經快馬送去,現在在寫遞送南京的奏章。
奏章內容大致就兩句話:請求皇帝下旨,給遼東鎮的滿人百姓賜新名。
之所以如此,起因便是前幾日前往關外轄區巡查,結果不看還不清楚,一看才發現,問題相當大。
並非是發覺地方官吏瀆職貪汙,殘害百姓。
相反,遼東官吏……至少在撫順轄區,還有關外的這片廣闊區域,那都是一文銅錢也沒有貪。
這是真的,因為能來這裡的,不論官吏,基本九成九都是奔著前程來的。
遼東苦寒之地,如果不是實在過不下去,根本沒人願意過來,就連移民百姓也多是被自願,加上朝廷又補貼分田和路上花銷。
移民墾荒前兩年,還有免稅、減稅政策,而且也不如傳聞中那般苦寒,隻是比南方更冷一些。
陳弘謀原本也沒發現啥問題,但他在巡查鄉間村落時,忽然看到幾乎每個村子必有幾方水田灌溉不足。
這時冬小麥已經收成,正值入夏,天氣漸漸回暖,遼東也可以種稻子了。
而現在又是移民初期,所以遼東百姓的地真的不愁分,基本人均上等好田,都是八旗大爺給留的。
陳弘謀不動聲色,接著巡查幾日,幾乎把撫西鎮跑了個遍,又派人去薩爾滸城那邊探聽消息。
這才終於確定,他沒有判斷錯,有人在欺壓百姓,確切的說是漢人、高麗百姓在“聯手”排擠那些滿人百姓。
“這是在遷怒啊!”陳弘謀歎息道。
這些滿人百姓,既然能被大明朝廷吸納編戶,自然跟那些漢民、高麗百姓一樣,此前都是八旗老爺們的農奴苦哈哈。
如今八旗老爺被打跑了,遼東百姓一下失去敵人,理所當然就遷怒到了那些滿人百姓身上,俗稱應激反應。
誰讓他們都是滿人,在漢民、高麗百姓眼裡,那就是跟滿清八旗一樣,都是壞種。
官爺和聖上居然讓這些壞種跟他們一起分田種地,就算沒人敢妄議國事,但該不滿還是不滿。
再加上地方官吏明顯也在縱容,既是認為這些都是滿人,屬於滿清遺留,沒必要管,同樣也是在故意給遼東百姓發泄空間。
這也算古代官府常規操作了,對於漢化少民歸附,一向都是重稅重役,高壓政策輪流上。
若非這些少民最後都會造反,且造反後往往第一時間就找欺壓的官員算賬,都快讓人以為這是故意的。
大明新朝的遼東官吏倒是沒搞那些高壓政策,但隻是縱容漢民、高麗百姓的遷怒歧視,後果也相當嚴重。
比如不許滿人百姓用村裡共同挖的蓄水渠,然後田間灌溉嚴重不足,等到了七八月糧食直接大幅減產。
吃不飽飯的滿人百姓,要麼等官府出錢出糧賑濟,要麼就直接造反,進一步激化遼東滿漢矛盾。
這樣不行,也不利於遼東人口恢複。
陳弘謀當日回到縣中,反複思量後想出辦法,那便是給這些滿人百姓們改名,將他們與滿清朝廷從根源上劃分開來。
所謂滿洲起初本就不屬於民族,其稱呼源於通古斯、蒙語中“滿洲利亞”平安富足的土地)。
滿清官方修訂《清文總彙》:“滿洲從龍六十六部歸順俱名滿洲。”
說人話就是,整個滿洲更類似加盟公司,說的再難聽點就是皇太極為了緩和內部日益加劇的各族矛盾,還有統合內部的集團力量,硬生生拚湊出來的一種森嚴的階級製度。
整個滿洲部族,不僅有主體的女真人,還有漢人、高麗人,乃至日本人都有,甚至另一時空再過幾十年還會多個哥薩克。
而再說的難聽點,不僅滿洲是皇太極硬造的,就連滿文也是努爾哈赤當初任命兩人全權負責編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