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泗沒再多言,拱手出了帥帳。
該說的他都說了,明軍細作的確有聯絡過他。
divcass=”ntentadv”然後張廣泗毫無猶豫便答應了,他現在還年輕,有大好的人生沒過,而且就這幾年,他也對得起大清朝了。
無論是平定雲貴少民叛亂,還是幫著大清退守康藏,還為大清練出了幾千雲貴精銳。
雍正的皇恩浩蕩,他早就已經償還了,至少他是這麼認為的。
而且張廣泗自認為自己做的夠好了,也沒有主動有過投降念頭,可這大清居然還是愈發的不信任他們這些漢軍。
所以,當明軍細作嘗試聯絡,兩邊自然也就一拍即合。
大戰前派遣細作進行策反,這屬於常規操作,哪怕明廷不打算放過康藏任何一人,但該做的策反還是要做的,就算不能成功,也要擾亂敵人內部防線。
而現在,很顯然那些策反細作成功了,連張廣泗這個漢軍良將都起了心思,更何況其他人。尤其那些逐漸邊緣化的漢官,更是幾乎大半被策反,偷摸著給明軍暗地裡通消息,期望能夠立功贖罪。
這不怪他們底線低,而是韃子做的太過分了。
退到裡塘短短幾年時間,漢官集團不知多少人病死餓死。
不要覺得離譜,當初漢獻帝流亡東都,也有不少官員被活生生餓死。
大戰將起,韃子內部卻是先一步暗流洶湧。
那位大清忠臣,“嶽飛後人”嶽鐘琪,對於張廣泗與自己說的,心中已有察覺,但他什麼也沒說,全當不知道。
這時候互相裝聾作啞,還能維持內部穩定,要是捅出來,立刻就是內部叛亂,不用明軍來打,他們就能先一步崩盤。
人心儘失,內憂外患了!
而對於裡塘情勢,鄭定瑞並不知道,這家夥渡江以後,便又開始慢騰騰的安營紮寨,並且收攏那些藏人土部。
對於明軍到來,那些藏人貴族土部並不排斥,因為漢人並不要求他們出兵助戰,隻是購買他們的糧食馬匹,還有臨時租借他們的奴隸充作民夫,也管飯的。
這就讓那些藏人貴族好感倍增,反正肯定比韃子強多了,而且漢人也不毀壞劫掠他們的寺廟。
鄭定瑞帶兵來到康藏,便一直三令五申,不能劫掠,尤其那些寺廟。
寺廟就是這些藏人貴族的命根子,也是他們的宗教信仰,能不碰就不要碰。
鄭定瑞也無所謂這般沒有仗打的行軍,作為當年與皇帝一同起家的老兄弟,甚至可以算得上合夥人,他現在的爵位是鄂侯,比當初台彎封的正規了不少,還有侯爵錄冊。
完全沒必要著急立功,隻要能把主力保住不損失太多,那就是功勞,明軍此番作戰部署又不止他一路軍。
可以兩麵夾擊,穩妥取勝,那就沒必要去冒險。
就算立功取勝了又如何,了不起升上國公!
大明立國十年,當初那種要冒險拚命的時代已經過去,現在隻要按照既定戰略,穩紮穩打,就能輕鬆取勝。
這是國力提升帶來的變化,而且還有戰爭模式的變革,熱兵器部隊對冷兵器部隊的降維打擊。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