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火炮炸膛了
銅陵縣,地處皖南中部,長江下遊。
北接合肥,南連池州,東鄰蕪湖,西臨安慶。
其名來源已難以考證,目前主流有兩種說法,一說為銅陵縣以西有座銅官山,大阜曰陵,故名銅陵。
另一說則為唐時的南陵五鄉,合為一縣是為銅陵。
不過,不論哪種都沒有否認這裡是個煉銅重地,最早可追溯至三千年前。
到了元明清三朝,雖大規模鑄錢煉銅已經基本停止,但清廷仍在此設立了銅官監。
可見此地仍有利可圖,據說康熙曾經因為老師太過清廉窮),還專門派老師過了乾了兩年,準備讓其撈些油水。
五月初八,該來的總會來。
楊恭親征掛帥,兵分三路,水陸並進,西出平原,南進山野,東扼南漪湖。
三路大軍,僅西路為主力,南路與東路皆為牽製。
在繁昌、涇縣明軍煌煌大勢之下,銅陵、青陽兩縣一日告破,明軍甚至都沒怎麼打仗,全靠兩縣自己崩盤,火炮都沒來及用。
銅陵知縣及銅官監等一應鑄錢官吏果斷自儘殉了大清,青陽知縣倒是麻溜投了降。
池州府以東除石埭dai)縣外,全部失守,便是石埭縣也被九華山隔開,基本可以當它已經沒了。
等池州府方麵得知消息時,明軍已然越過雙河和九華山,奔襲至池州府城東不過二十裡。
“楊帥,再走十五裡,我們就到池州城了。”楊恭騎著馬,身旁是參謀官手捧一張極為抽象的輿圖,說道。
“嗯。”
楊恭微微點頭,不置可否。
十五裡的路,大軍不用半天就能走到,現在時間還不到午時,就按目前的行軍速度,大概下午一二點就能看到池州城了。
池州一下,整個皖南的長江防線就全是明軍的了。
屆時,隻要把唐同江的水師往長江上一放,就以清軍江河水師的戰鬥力,根本就衝不開明軍的長江防線。
明軍水師水戰經驗不足,打起海戰來也頗為不正規,但除了原來的福建水師,還有廣東水師和南澳鎮外,就偽清的那些內河水師,隻能說比明軍還不如。
“嗯?楊帥你看!”參謀官忽然勒馬驚呼。
就見明軍前方地平線,出現大片的人影,人影帶起了滾滾煙塵。
楊恭隨即從腰間掏出千裡鏡伸長了一看。
清軍,還是隻著號衣,連甲胄都不齊的練軍。
明軍早已從俘虜口中得知,他們打的這些戰力頗強,但紀律性比綠營還差,頗為古怪的清軍其實是隆科多新整出來的募兵練軍了。
彆說用千裡鏡了,隻看那大片煙塵人影,就知道對麵的清軍人數不會少。
如此多的清軍來襲,考慮後勤等因素,隻能是池州府的練軍出動了。
好家夥,這池州官府真他娘是個人才啊!
明軍大舉來攻,他們得到消息,不想辦法守城也就算了,居然還主動派大軍過來跟明軍打野戰。
這是腦子進水了?
楊恭對此除了有些發懵以外,還感受到了一絲恥辱,按理說他這偽明第一悍將的名號都傳出去了,這池州府的清狗居然還敢主動迎戰。
這是在瞧不起他楊某人嗎?
兩軍的距離迅速迫近,雙方的前鋒軍士已然能用肉眼看到對麵的敵兵了。
其實,池州府的官員也是束手無策了,偽明大軍來攻,一日之內連破三縣石埭縣默認已經被破),隆科多的援兵遲遲未到。
當然不會到,這求援信往返本就需要時間,而且渡江增援,江對麵的渡口和城池,能丟的都已經丟完了,就剩個池州府城了。
這讓隆科多怎麼調兵過來?
池州府城雖經過多次修繕,可謂城高牆厚,但偽明軍戰力強悍,又有楊恭這個偽明頭號悍將領兵,能不能守住城池,池州府上下官吏完全沒有絲毫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