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朱怡炅在等的時候,又陸續看了幾封奏本,其中浙江巡撫王遠同樣也上奏了關於浙南山民的問題。
divcass=”ntentadv”王禮拱手:“回稟陛下,這閩浙山民之問題,在大明立國之時便已有之,鄔大人所奏怕是不好解決啊!”
這裡說的大明,很明顯是指老朱的大明國。
這非要鄔思道和王遠兩位封疆大吏來奏稟的事很簡單,就是閩浙兩地的山民不服王化,全都窩在山溝溝裡。
按理說,如今大明這邊搞起了攤丁入畝、廢除賤籍等新政改革,老百姓的日子是比從前要好的多的,但那些山民還是不願意落戶。
這仔細一琢磨,其實很好理解,這些山裡的山民,除了少數是那些佘人少民)外,多數都是客家人,福建是從廣東遷來的,浙江是從福建遷來的。
歸根到底就是為了求生,抵抗官府的盤剝,這些山民要在山溝溝裡麵對惡劣的環境,自己開墾,生活清苦。
可對比尋常百姓,卻要安定的多,加上山民大多集體抱團,便是地方官府也難以進去征稅搞盤剝。
而這些客家山民初期還好,勤勞致富,開墾山地,可一旦發展個幾年,就會開始反客為主,與本地人爭奪生產資料,從而引發土客矛盾。
明清朝廷都沒辦法管,一是沒名目,二隻要大軍一來,那他們就躲進深山老林,哪怕剿成功了也實際半點好處撈不著,徒耗財力不說,報上去也是損耗大於政績,徒惹一身騷。
原曆史,閩浙粵等地的土客問題其實並不嚴重,因為閩浙的客家人一直都在往江西回遷,但現在朱皇帝把閩浙奪了,閩浙的客家山民無處可去。
那就隻有內部卷了。
而朱皇帝的新政看似不錯,至少閩浙台彎百姓確實都高呼“皇上聖明”。
可對於這些客家山民而言,皇上管他們才是最大的剝削,他們根本不願意去給皇帝交稅。
“王愛卿可有對策?”朱怡炅問。
這事兒雖然難解決,但正如鄔思道和王遠奏稟那樣,難解決也不能擺爛啊!
若是大明富有天下,還能慢慢處理,但大明如今就這兩省半,浙江還好一些,隻有浙南多山,有些山民,福建遍地山巒,山民不解決,相當於福建有一半實力都得被牽扯。
“……回稟陛下,微臣有一策,可先擇一易攻之地,派大軍前往進剿,不服者殺,以此震懾山民,屆時,再行編戶齊民之事。”王禮沉思片刻,還真給出了一條建言。
殺人立威?
倒是簡單粗暴,可這樣太過殘暴不提,還很有可能會激發山民的觸底反彈,爆發大規模民亂。
朱怡炅搖頭:“不可,此法太過殘暴,若是個個不服,豈非沒完沒了?”
“那臣還有一策。”
“講!”
王禮說:“既然山民拒絕落戶,那就不是我朝之民,既非我朝百姓,那便不能賣予他們食鹽,膽敢有人賣鹽給山民者,一律砍頭抄家。
不僅是山民買鹽要禁絕,便是我朝商販也要禁止往山中收購山貨,凡是進山收貨的,一經發現嚴懲不怠。
而且,還要不定期安排前往山下巡查,若有沒戶籍者,全部抓去窯礦充作苦役,除非家人花重金贖走。”
這一連串政策,妥妥的暴政啊!
果然,這台彎知府不是白當的,折騰百姓的手段確實挺多啊!
不過比起直接出兵鎮壓,倒是溫和多了,隻要肯落戶,那便沒那麼多事。
朱怡炅皺眉說道:“愛卿的法子好是好,可若是一味經濟製裁,隻怕還是要出亂子啊!”
這是肯定的,一味製裁不僅會讓山民害怕,也會讓山民同仇敵愾,怕是到時還是免不了要有亂事。
王禮沒聽過“經濟製裁”,但也大概明白啥意思,說道:“此事易爾,隻需放出優先落戶者,許其保留全部家財,並允許每戶購置大量食鹽,這個量絕對要是其一家一戶吃不完。
再許其能夠販賣山中貨物,同樣也要是其一家一戶拿不出來的數額。”
這番話的意思再明顯不過,買吃不完的鹽,那就是故意讓他們賣給山民,去發財的。
如此一搞,隻要一部分人嘗到甜頭了,那其他山民必定羨慕。
一麵是對抗官府,買不到食鹽在內的任何東西,而且還有生命危險,另一方麵,落戶了就可以保留家財,還能順道發財。
怎麼選還用問嗎?
內部分化。
隻要團結不起來的山民,那就是軟柿子,任人拿捏。
當然,大軍還是要繼續駐紮的,總會有那麼一小撮頑固分子會狗急跳牆。
朱怡炅總算點頭表示可行,隨後便是將此政令下發和執行下去。
這閩浙是大明的基本盤,山民問題是一定要解決的,隻有治理好了兩省,那大明才有源源不斷的戰力。
清朝是沒有陛下這個稱號的,因為清朝皇帝不懂,覺得我既是皇帝,怎麼能在丹陛下麵呢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