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章出兵琉球
建武二年冬。
一支水師艦隊自台彎出發,準備北上攻打琉球。
此次出征的明軍水師屬於澎台水師,除水師外,其上還載有三千人的台彎陸師軍隊。
看似出兵不多,但用於對付琉球,連帶其背後的薩摩藩,都是綽綽有餘。
須知,當年薩摩藩征服琉球也隻出動了幾千人的薩摩藩兵。
且,其中正規軍數量其實很少,多數都是臨時征兆的民夫青壯。
這種戰時征召民兵不光在中國打仗很常見,在日本更是慣用伎倆,甚至於這些民兵連武器盔甲都不齊全。
就這,還是薩摩藩經驗不足,以為琉球雖國弱民窮,但好歹是一個國家。
結果沒想到,那幾千人的“大軍”甚至一多半都沒來及動手開打,琉球就輕鬆拿下了。
琉球最精銳的國王親衛,甚至都扛不住薩摩藩武士的一排火銃射擊。
所以,明軍隻出動三千人已經頗為重視。
畢竟這三千人可都是職業士兵,還有手雷錘、開花彈這種劃時代火器,燧發槍、板甲更是標配。
台彎安撫使劉勝更是親自帶兵前往。
與其說是明軍重視琉球,不如說是害怕侵占琉球的薩摩藩會狗急跳牆。
這並非朱怡炅提醒,而是樞密院自行推演的結果。
四十餘艘水師戰船,浩浩蕩蕩北上琉球。後麵還跟著運糧船隊,都是從海商手中征調的。
這些海商聽聞朝廷要收複琉球,個個都是積極配合,甚至還聯手捐輸軍資。
水師沿路途經釣魚島,島上有漢民在采藥還有捕魚,多為居住在台彎島的漢民。
當然,這時的釣魚島並不叫釣魚島,而叫釣魚嶼。最早在洪武五年就在明廷文書有記載。
嘉靖十一年正式命名釣魚嶼,並於四十年明確將其與黃尾、赤尾等島嶼納入明朝海防範圍。
一直持續到清朝,清朝編纂的《台彎府誌》也有明確且詳細記載中國對釣魚嶼的管轄。
說起來,山東煙台也有個釣魚島。
行船數日,明軍水師駛入琉球群島海域。
琉球外部群島多為土著,琉球王府對其類似中國古代的羈縻統治。因此無需在意,誰來他們就聽誰。
明軍水師一路直撲琉球本島三省說是三省,其實就一個縣大)。
水師戰船先行前往久米島。
此久米島非彼久米島,隻是因為遷居到這裡的福建三十六姓在島上聚居,並建了一個村落久米村得名。
不過已經不重要,這處久米島再過一兩百年,就會因為泥沙沉積,而逐漸並入那霸市。
其名則被另一處島嶼繼承,中國也有久米島,不過是個景區。
明軍戰船直至靠岸,都沒遭遇任何阻擊,久米島的岸防大炮一炮沒發,連艘戰船都沒見著。
這很正常,琉球國弱民窮,又被薩摩灌長期壓榨剝削,根本不可能有什麼海軍力量。
而薩摩藩或許有,但誰會將這些力量浪費在琉球這麼屁大點的地方。
尤其是對於中國方麵要出兵的消息,琉球君臣上下聯起手來瞞著日本人。
薩摩藩對此毫不知情,更沒有防備。
劉勝、富顥兩人被明軍保護著從船上下來。
富顥便是當初恩科的一甲第二名,此番卻是專門自告奮勇,隨軍而來,為的就是建功立業。
富顥一下船便喊道:“久米三十一姓何在?”
早已恭候的蔡、程兩家族長,帶著身後其餘各家族長聯袂上前,對著富顥、劉勝說道:“琉球久米三十一姓,拜見兩位天朝大人!”
雖然蔡溫一家已經搬到了首裡,但久米村蔡氏還在,程氏更是本地人。尤其在程順則創立明倫堂以後,程氏地位與日俱增。
而且,久米三十六姓,說是三十六姓,其實很多人都一個姓氏,隻不過不是本家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