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又有旱情
大明建武四年,西元1725年。
元月初一。
朝鮮、安南使節團坐上了歸國的行船。
阮福澍立於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巨城南京,心頭仍舊有些意猶未儘。
這些天在南京,他是玩的爽了。
尤其昨日慶祝除夕年關的大明宮宴,那一道道珍饈美味,到現在都還讓他難以忘卻。
與之相比,富春的頂級廚師烹飪的所謂“山珍海味”,在大明的佳肴麵前簡直就是豬食。
不,不僅是富春,就連鄭氏後黎朝禦膳,估摸著也差不了多少。
就是可惜,阮福澍隻是作為使節團來朝覲天朝皇帝。如今任務完成,自然不好多留。
參加大明的除夕年關國宴,便已是天朝皇帝要求。
要不然,他早就帶使節團回返了。
至於這些天朝的珍饈美食,雖然可惜,但阮福澍也不是孩子了,在權位麵前還是懂得取舍的。
而且,阮福澍也並非隻是留下來吃飯,他還向天朝皇帝為自己的兒子求了一個來天朝留學的名額。
不光是他,朝鮮使節樸文秀也偷摸求了一個名額。
嗬嗬。
彼時的樸文秀比曆史上更早遭遇黨爭傾軋,還險些前途儘毀,心態早已發生變化。
這點從其勸說李昑去跟大明爸爸請兵就能看出。
朝鮮國內千瘡百孔,那關他何事?
若非大明爸爸出兵,他怕是得直接死在濟州,甚至子孫後代都得淪為養馬賤戶。
不僅如此,樸文秀當日過後也有仔細推敲過天朝皇帝對朝鮮的意圖。
先是割占濟州,並改名耽羅縣,明顯是要真的當成本土治理,而非元朝那種軍事機構。
隨後又強行在朝鮮駐軍一萬五千人,雖說是幫朝鮮抵禦滿清。
可滿清滅了以後呢?
天朝皇帝似乎也沒說啊!
再加上從朝鮮大索糧草,毫不顧忌朝鮮國內如何。
如此種種,這天朝皇帝當真是來幫朝鮮複國的?
……
內閣。
朱怡炅一臉凝重:“今年會有大旱?”
王禮說道:“陛下,隻是可能會有大旱。”
朱怡炅問道:“有多大可能?”
王禮說道:“這……不好說啊!”
梁文煊也說:“陛下可曾聽過一句諺語‘大雪不寒,來年必旱’,此諺語雖出自農村百姓,卻流傳甚廣。”
流傳廣便意味著可信度高,甭管什麼原理,但肯定是農民的經驗之談。
朱怡炅隨即翻閱起了幾人早便呈遞上來,有關去年各地冬季雨雪彙報的奏本。
雨水且不提,各地下雪的記錄明顯較之往年要少的多。
不僅如此,去年九月樞密院還曾請示過,說今年冬季不是很冷,是否適當縮減士卒冬衣預算,但被朱怡炅批駁:“不準。士卒為國家根本,不可慢待。”
現在將之結合,冬季不僅雨雪減少,而且也並不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