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李昉將林特收入門下,待年紀稍長,又舉薦給太子,作為東宮侍讀,成功實現這華麗的轉身。
而林特在東宮當值,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此前任太子少詹事,劉暘登基,自然水漲船高。能被安排去接任武德使,更是才乾突出,並且足夠信任。
雍熙元年的這個中秋末尾,朝廷上下都為潘佑之死牽動人心,當然更重要的是,圍繞著劍南道布政使之職,一場明爭暗鬥已經展開。
畢竟,劍南道不隻是劍南道,那可是西南五道的核心,輻射範圍遍及整個西南,包括吐蕃地區。這個位置,值得所有權貴為之爭搶。
但有個前提,潘佑之死需要一個結論,而得出結論的過程,也是一個鬥爭的過程。
然而,沒有多久,一個更讓朝廷震動,甚至讓全天下震動的消息傳來了,青城縣發生叛亂,一個名為王小波的賊首率眾舉事,攻破州縣,殺害官吏.
即便隻是像江西豐城縣那般的騷亂,出兵迅速平息,朝廷也得追責,但偏偏還不止於此,這是一場大騷亂,大叛亂。
初時,朝廷雖然重視,但更多停留在對劍南道軍政的不滿上,降詔嚴厲申飭,責令從事鎮壓,安撫百姓,恢複治安,這也算是日常操作。
事情後麵的發展,大大出乎朝廷意料,軍報紛來,急呈文武堂院,發生在劍南的亂事,愈演愈烈,等叛軍禍連州縣,連續攻破成都府周遭十餘州縣,眾達十幾餘萬之時,朝廷這邊才真正意識道劍南的情況究竟有多嚴重。
趙匡義在與其子趙德崇的交談中,甚至忍不住調侃,說有些人“玩脫了”。自乾祐平蜀以來,“繁榮穩定”地走過整個開寶時代的川蜀,再次迎來了一場天翻地覆的大動亂。
直接誘發的原因,當然是近幾年頻繁發生在川蜀的災害了,尤其是雍熙元年的春旱,對川蜀小民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田畝減產,甚至顆粒無收者都不乏。
但是,產出減少,日子照過,租稅照收,小民生計,尤其是那些托身於權貴、豪紳之家的旁戶,更是艱難。
一直以來,川蜀的稅收,基本都是由於小農及旁戶承擔的,而占據主要生產資料的權貴、官僚、地主們,大多沒有分擔稅賦,解民之困的覺悟,不過度地壓榨都算有良心的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當災害反複襲來時,小農破產,無以為繼,也就不足奇怪了。活不下去的時候,要麼流離覓食,要麼揭竿而起。
說到底,問題還是川蜀那尖銳到極點、深重的極點的土地矛盾上,尤其在地少人多的成都平原。不禁讓人想起三十五年前平蜀後的那場變亂,隻不過,那一次的直接誘因乃是人禍。
那一次,由於平蜀將士的胡作非為、大肆抄掠,對川蜀尤其是成都平原地區的生產經營、生產關係乃至社會結構都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當然,也正因為那一次動亂,讓孟蜀時代的遺毒被清除了很大一部分,雖然恢複起來耗費了不短的時間,但對於朝廷在川蜀建立起新的統治,事實上卻是有利的。
隻不過,三十五年的時間,足以產生滄海桑田般的變化,而這麼多年下來,當初孟蜀存在的那些問題,在大漢帝國時代,仍舊不可避免地產生了。
擁擠的成都平原上,土地兼並的情況日益深重,中下層士民小農的負擔也越來越重,怨聲不說載道,人心也幾近沸騰了。
川蜀的地理環境,注定了這裡的特殊風俗人情,複雜困難的交通致其閉塞,也讓這裡成為權貴、豪強滋生的溫床,讓這裡的百姓更容易受到愚弄與剝削。
多年下來,當初入蜀的將士、功臣以及久任川蜀的官僚,在填補孟蜀權貴留下的權力空白的同時,也逐漸與本土的那些豪強們合流,共同形成了一個比孟蜀時期更為強大、也更為頑固的剝削階級。
事實上,以國民的耐受程度,隻要保證一個穩定的社會秩序,一個相對清明的政治環境,再少些折騰,那麼除了那些蠻亂,川蜀也很難出現什麼大亂子。
但是,在大漢帝國的統治下,前兩者能夠保證,至於第三點,那可就真的太難了。要知道,川蜀平定之後,天下還未一統,還有東南、中南半壁未曾歸順。
乾祐末為了一統,進入開寶時代,西取河西、北伐契丹、南征大理,包括過去十幾年對安西、吐蕃的攻略,劍南道都承擔了不小的人丁與稅賦。而這些負擔與壓力,一層層地轉嫁下去,自然落在川蜀廣大小農百姓身上了。
而作為核心的劍南道,除了上供朝廷,還要供養本道的權貴、官僚、軍隊,另外,還需要履行作為西南“老大哥”的義務,每年都需協調支援周遭的窮小兄弟們。
再加上時不時發生的災害,如此種種,層層施加下來,川蜀的士民百姓能堅持這麼久而不出大亂子,久已經是忍耐力的體現了。
事實上,早在前幾年朝廷發兵,進入吐蕃平亂時,劍南的榮、邛等地就已經爆發過騷亂。隻不過亂事不大,世祖皇帝又在,上下在維穩控製上格外賣力,事態被迅速平息了。
但這一次,情況不一樣了,先帝走後朝廷的威懾力下降是一方麵,嚴重的乾旱災害是另一方麵,再加上劍南道上層的內鬥以及權貴、官僚、地主們不加收斂的壓榨,共同促成了這麼一場波及全川的大動亂。
舉事首領王小波是茶商出身,作為蜀中三寶之一的茶,其利潤大部分都被朝廷以及權貴、官僚及大茶商們分享了,而作為茶行業裡最底層的販夫走卒,隻能從萬千小茶商、茶農一道,在利益鏈條的最底層,爭搶一些殘根冷炙。果腹尚且艱難,就更彆提其他了。
與茶一般,鹽、絲行業,也是如此。可以說,川蜀的這次大叛亂,就是蜀中各行各業底層百姓的一次總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