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篇33 雍熙時代_漢世祖_线上阅读小说网 
线上阅读小说网 > 綜合其他 > 漢世祖 >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

太宗篇33 雍熙時代(2 / 2)

狀元出身,兩代皇帝看重,賢名遠播,在朝卓爾不群,外放從鄭州知州始,一路升遷至於京畿副使,開封府尹,那些天下官僚升遷的大檻於他而言就像喝水一樣簡單。

當然,這一切都是基於李沆本身過硬的品乾,否則,以世祖與今上之用人,輪不到李沆爬這麼高。

另一方麵,李沆、徐士廉,都是朝中“壯年派”,又同為天子舊人,把他們放在劍南,也足表皇帝與朝廷對川蜀的重視之意。

至於劉廷翰任劍南都指揮使,還另兼西南五道巡檢使,則是劉暘需要在軍事上有一個既可靠、又安心的人物。

彆的不提,劉廷翰資曆威望是綽綽有餘的,畢竟是擔任過樞密使的人物。而如今的大漢軍界,參與過乾祐北伐並立有赫赫戰功的人已經鳳毛麟角了,就連劉廷翰也是白發蒼蒼,願意重新出來做事,都是皇帝誠心邀請的結果。

而年近七旬的劉廷翰,還害怕他會對朝廷造成什麼危害嗎?至少其做人做事的能力,能夠讓劉暘安心。

至於前都指揮使上官正,則以本職致仕,這還是念他在蜀亂之中平叛頗為賣力的情況下,否則,以他和王氏家族間緊密的交往關係,洛陽南市口那三百多顆人頭中未必沒有他.

當然,對於西南軍政的調整遠不止這三人三職,隻不過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痛定思痛下的皇帝劉暘,是決心要對西南進行一番大整治,大亂之後的恢複期,也實在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操作環境。

牽一發而動全身,西南軍政的調整,折射到洛陽,呈現的則是朝堂上一場重大人事變革。

比如溫國公向德明,以堅守平叛之功,代替高瓊成為新的兵部尚書,高瓊則調任西北五道巡檢使,檢查西北邊防情況。

向德明調任的背後,實則還另有隱情,按道理如此急切將之上調中樞是不利於劍南善後諸事的。隻是,由於他在劍南任上,打破了太多朝製的約束,尤其是嚴重乾涉軍事。

當然了,由於治世環境下地方主官具備的強大權威,各地一把手對於所在軍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力的,但是向德明在成都期間的作為,還是過分觸發條製,這在世祖皇帝時期可是很犯忌諱的事情。

即便事急從權,但事後真要追究起來,定個逾製亂法,也是有法可依,有例可循的。

當然劉暘不是那種不體諒下情的皇帝,因此,在劍南局勢逐漸趨穩,立刻啟動了人事調整,兵部尚書以及物質賞賜足以慰勞其功,同時一個“救急使君”成為向德明劍南之任的評價似乎也恰到好處了。另外,朝廷在蜀亂平定的議功中,定向德明第一。

和向德明一般,作為平定蜀亂的軍事統帥楊延昭還朝之後,級彆上升了一級,任侍衛司副都指揮使,嗯,前邊提過,這實際上已是個虛職,掌權的是都虞侯。

這種明升暗貶的做法,或許有傷功臣之心,因此劉暘又給了大量錢財賞賜。也是楊延昭過於年輕,如今也才四十出頭,劉暘也不可能棄用這個知根知底的將帥之才,依他的打算,在侍衛副帥的位置上待兩年,沉澱一番,自可承擔更重的職權與責任。

接替楊延昭擔任侍衛司都虞侯的,也不是太意外,河西都指揮使郭儀,至此,楊延昭、李繼隆、郭儀這三個世祖皇帝欽點的“三英”,正式開始成為大漢軍界中的主角。

都察使楊業則順勢退居二線,掛著太師頭銜,在府中含飴弄孫,今後人們就得稱之為“楊太師”了。

而接替楊業的人,劉暘則選擇讓尚書右丞韓徽擔任,允文允武,資曆深厚的韓“橐相”,有足夠的手腕與資曆,同時,也是對趙匡義的一種製衡。在不斷完善監察體製,加強法製、都察係統權威的背景下,劉暘也不可能放一人獨掌大權。

與此同時,劉暘終於將張齊賢調任尚書右丞,同時兼任財政使,進一步加強朝堂上“帝黨”的實權。

至於前財政使張雍,則棲棲遑遑地以本職致仕,結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回鄉歸養,沒兩年,便鬱鬱而終。

作為開寶功臣中的一員,張雍落得這樣的結局,固然淒涼,然而這也不是毫無征兆的。川蜀發生那麼嚴重的禍亂,給官府和民間都造成了空前嚴重損失,必須得有人擔責。

西南那邊,有三百多名罪臣,朝廷這邊,也必須有一個足份量的人,數來數去,隻有張雍了!也不需覺得委屈,川蜀的那些官僚之中,確有不少是張雍親自提拔的,也在南市口被斬了。

至此,大漢朝堂的權力格局又發生巨大變化,中書令劉曖、尚書令呂端、尚書左丞趙匡義、尚書右丞兼財政使張齊賢、樞密使曹彬、都察使韓徽、吏部尚書慕容德豐、兵部尚書向德明,當然,還有遊離於權力中心的趙王劉昉這個參知政事,由這些人,共同構建了大漢上層的權力中樞。

而與雍熙元年初相比,最大的不同則是,皇帝劉暘的權威更加鞏固了,其正在一步步地徹底掌握屬於皇帝的話語權與主動權。

在完成朝廷主要人事調整後不久,皇帝劉暘再下詔令,讓全國各道州自查“二倉”倉儲及稅庫情況,同時吏部、財政司、都察院三衙分遣乾員趕赴各地協查。這一道政令,再度讓大漢官場風聲鶴唳,因為誰都知道這是為了什麼,這一關也不那麼好過。

還是在籌集平叛以及後續援蜀物資的過程中,朝廷發現,很多地方都有缺口,根本無法按照朝廷調度需求來。問題嘛,當然出現地方對錢、糧兩項的挪用虧空,乃至盜取上。

於是借著這個機會,劉暘當然要開啟中樞對地方財政大權監管的改革,這也是他“雍熙改革”的第二彈,尤其重要。

同樣的,這個活仍舊不好乾,地方財政挪用虧空是很尋常的事情,如何解決,卻不是那麼容易了。

憑空讓地方變出錢糧把虧空補上,那當然不現實,因此,加強製度監管,才是主要目的,而在這個過程中,當然要查一查舊賬,追一追那些蠹蟲的罪。

原本有人提議,給定期限,讓各地官府自填虧空,逾期不滿者,依法論處。這倒是簡單粗暴,但劉暘幾乎不假思索地否決了,經他判斷,這簡直是給各地官員又一項盤剝地方的名義,嘗歪那是必然的,大漢的百姓可是在折騰不起了。

原本在開寶末期,朝廷財政是平衡之中帶有一定虧空,等到蜀亂之後,從平亂到善後,加上固有的一係列大筆支出,大漢朝廷新一輪的財政拮據又到來了。

對此,劉暘選擇了“保守治療”,一方麵從宮廷到朝廷官府,大力壓縮開支,一方麵則加大對貪官汙吏、土豪劣紳的打擊,再一方麵則加大外部資源的獲取了。

為此,劉暘甚至和南洋的諸侯國們做起了“人口”生意,蜀亂之中被俘的亂民,足有近三十萬,這些人朝廷不敢放任,殺也不可能,白養著又費錢糧,因此隻能暫貶於刑徒營服勞役。

而作為雍熙仁政之一,劉暘對刑徒營的改革又不可能停止,於是對外輸出再度成為了一個綜合考量之下的選擇。

但是,要把三十萬人輸送到海外諸封國,那成本也太過高昂,便是國內可以采用“流徙”的方式,海上總需船隻。

於是,南洋封國王們“爽快”地表示,他們能承擔,用真金白銀,香料瑪瑙來換。當然,皇帝也是注重吃相的,真金白銀照收,至於其他,則用南洋駐軍的軍費來抵償。

就這麼,一場對內外都有利的交易達成了,於朝廷而言,輸血的性質並沒有根本性的變化,但去掉的麻煩,省掉的錢糧,就是賺的。

這似乎也開啟了大漢時代加速對外輸出的浪潮,畢竟,甭管你在帝國內部是罪臣還是叛賊,到了封國,都是人才,都是最寶貴的資源。

為此,劉旻、劉曄、劉文淵幾人,也向朝廷提出請求,最終,一番慎重考量後,給安西方向五萬人,劉文淵一萬,同樣,移民成本自己承擔。

甚至於,劉暘還專門給趙王劉昉的北庭國也送去了一萬多人,主動的,對於這個最特殊的弟弟,劉暘總是給予了一些特殊的關懷。而北庭國那裡,目前正由劉昉長子劉文共經營著。

精打細算,如履薄冰,也漸漸成為劉暘在整個雍熙時代的寫照.


最新小说: 綁定扶持,開局暴擊十萬倍 高武:天賦差?我直接氪金加點 重生帶引擎 吳恩達的咒語 心聲泄露之後 闖靈山,踏淩霄,我為西遊第一仙! 我在修仙界搞關係 搬空養父母家,七零真千金養大佬 本想在星際摸魚,結果混成霸主了 織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