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國也沒有嫌棄的餘地,同時,可向封國收取一定的費用,由此促進大漢火炮的更新換代。甚至於,向德明還提出,若是朝廷不給,諸國也會想辦法自行研發。
火炮的技術,說難也難,但花費心思鑽研,總能有所得,何況,封國也有的是辦法從國內取得一些支持,除非大漢對他們閉關鎖國,也隻能延緩那個速度。因此,在火炮、火藥這種先進武器上,沒有太大必要對封國設置障礙。
向德明的建議,顯然給劉暘打開了一個新思路,並且越想越覺妙哉,於是,在認真的思慮之後,劉暘拍板了。
從武庫及軍中,抽調“I式”火炮一百門,配上彈藥,援應林邑國,彈藥附贈,但每門炮收取500貫的錢,運輸則由樞密院安排,在海軍訓練計劃中製定一個遠航,順帶著把炮帶去。
至於劉曙索要的戰馬,就更好解決了,大漢國內都不禁止馬匹買賣交易,林邑國同樣花錢購買就是,隻不過,由官府組織,收馬賣馬,數量能夠保證,價格還會優惠些。這件差事,劉暘又準備交待給寇準了,讓他在安南道就近籌集馬匹,轉賣林邑國,那邊的氣候,想來也更加適合南馬
相比之下,還是劉曙提出的關於火藥技術援助值得猶疑一二,不過,考慮之後,劉暘還是決定,由兵部派遣工匠及技術人才,遠赴林邑,幫劉曙建立起一個火藥工廠來。
而林邑國的軍事技術求援之事,也算給諸國打了個樣。在後續,其他諸國聽聞此事,都有樣學樣,求到朝廷,對此,朝廷態度是,南洋封國,照林邑之事安排,沒有任何問題,就是安西三國,稍有波折,最終還是同意。
唯有安東國,朝廷隻提供有限支持,調撥了幾門炮,至於更多,沒有。原因也很簡單,安東國一少外患,二無大敵,要那麼強大的軍事力量做什麼,以其當下的實力,足以守國護民。
當然,根本原因,還在於,在許多軍政大臣的眼裡,安東國若是太強大,威脅的不是北方那些胡族,而是遼東道,是大漢朝廷。
而朝廷又一次的區彆對待,讓安東王受傷的同時,那股不滿不甘的怨氣,也持續積攢著
“陛下,臣乞骸骨,離朝告老,歸養田園,懇請恩準!”在雍熙六年最後一個月,當所有人都期盼著冬去春來,等待萬物複蘇之際,樞密使曹彬覲見皇帝劉暘,提出這麼一個請求。
聞此請,劉暘直接愣了下,手中朱筆放下,抬眼凝視著曹彬,一臉的不快,道:“曹公若以林邑之事未從諫納言而辭官,朕斷然不許!”
“陛下誤會了!”聽其言,曹彬立刻拜倒,語氣誠懇地解釋道:“臣年事已高,又疾病纏身,實難堪樞相之職。昏昏老臣,實在不敢再僭居廟堂,屍位素餐。
而況,如今朝中人才濟濟,年富力強、可當其任者,更數不勝數。臣這冬烘老朽,再待下去,隻會汗顏”
說這話時,曹彬甚至忍不住咳嗽了幾聲,似乎想要證明自己身體是真不支了。
聽其陳情,劉暘的臉色緩和了幾分,這才仔細地打量著曹彬。眼前的老臣,已是68歲高齡了,年近古稀,一頭的華發,滿麵的滄桑
於是,在對曹彬陳情默默地進行了一番判斷之後,劉暘又是不舍,又是釋然,拖拖遝遝地同意其告老致仕。為表重視,劉暘還封其為太尉。
曹彬告老歸養,對大漢朝局的影響是重大,除了世祖老臣又退一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樞密使這個重職空了出來。
在大漢權力的上層建築中,任何一個位置的空缺,都會引來無數禿鷲的覬覦與爭搶,何況是樞密使呢,這可是掌握全國軍機事務的重職。
當然,和以往一樣,此次爭奪樞密使位置的,還是以一乾武臣勳貴為主,幾十年了,大漢樞密使,從來都發跡於行伍,且基本出自勳貴群體。
這一次的結果,也不例外,而唯一讓人意外的,或許是劉暘在綜合多方人選之後,選擇讓年已63歲的老臣高瓊接替樞密使,要知道,高瓊可是個實實在在的庶族。
當年,高瓊升任兵部尚書時,就已經引發了不少議論,不過那時是世祖皇帝定的,沒人敢反駁,而高瓊的資曆也夠,但在很多人看來,兵部尚書就是其極限。
但誰也想不到,十來年後,高瓊竟以如此高齡,擔任樞密使,這可就跌破人眼球了,也讓一乾積極爭取的勳貴十分不滿。
隻不過,如今已不是雍熙元年了,即便再不滿,除了抱怨兩聲,敢於炸刺的人也實在不多了。今上,可同樣是對他們具備生殺大權的皇帝。
而在高瓊接任樞密使的背後,還有一點不得不提。那就是,在過去的這些年中,大漢的軍隊,當家做主的依舊功臣老將為主的勳貴群體,但與此同時,一大批“平民將領”,也在不斷被提拔,尤其在劉暘開始對軍風、軍紀大力整頓之後,更加大了提拔力度。
高瓊,恰恰就是“平民將領”所能達到的巔峰了,意義極大。
在高瓊就任樞密使的同時,樞密院還發生了一項重要人事變動,那便是致遠侯郭良平,奉調入京,擔任樞密副使,僅次於高瓊的“第一樞密副使”。
這已經是郭良平第二次擔任樞密副使了,但與前次不同的是,這一次的郭良平,底氣更足,氣勢更凶,是載譽而歸,是帶著滅國之功、完成世祖分封大計的凱旋。
同時,這一次,海軍的地位也不一樣了。因而,郭良平的二度還朝,朝中再無人敢拿資曆、功勳等等去攻擊他了,郭良平也是實至名歸。
當然,在郭良平調任的背後,還有一層原因,那就是經過前前後後近三十年的打拚,郭良平乃至郭氏家族,在南洋海軍、南洋地區的實力與影響力,都有些膨脹了,尤其是率軍攻滅三佛齊國之後,已經到破壞地區平衡的地步了。
因此,他必須得挪一挪位置,今後,郭氏家族在海軍以及南洋的影響力還會持續發揮,但郭良平本人卻是不可能再有回南洋的機會了。
而對郭良平升任,最高興的,莫過於海軍將領以及那些海軍功臣勳貴了。
從高瓊到郭良平的職位調動,也揭示著至少在雍熙時代,發生在大漢軍隊內部的一些微妙變化,當然這種變化也是自上而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