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對帝國聯軍洶洶而來,劉金並不畏懼,他使用其一貫的戰術,派出數支騎兵,輪番南下,騷擾遲滯漢軍,意欲在“疲敵”之中,尋找戰機。
事實證明,董從儼在興國之戰的表現,並不是曇花一現,對於金兵的戰術,他早有應對,行軍的軍陣,諸軍的任務,應急準備措施,他安排得井井有條的。金兵的疲兵戰術起到了作用,但並不大。
當然,最關鍵的地方,還在於漢軍充分的準備,步騎結合,是漢軍對付遊牧騎兵傳統戰術,這個傳統也再度被董從儼使出來了。
金軍兵少,那是來送;兵眾,足以拒之;若是來攻,更是求之不得。因此,到九月底時,董從儼軍曆經辛苦跋涉,終是成功飲馬大澤,遙指靜邊城。
在這個過程中,劉金做了諸多努力,但一無法阻止漢軍進兵,二則難以尋到真正有利的戰機,隻能一步步眼睜睜看著漢軍的陰雲籠罩在大澤草原。
而進入大澤腹地之後,漢軍在行動就積極多了,兵分兩路,一路由安東國大將劉尚遠統率兩萬騎兵,遊弋搜獵,尋找金兵主力,董從儼自己則率領中軍步騎,繼續向靜邊城挺進。
這種局麵下,劉金最終選擇撤出靜邊城,將之拱手相讓。倒是劉尚遠軍,劉金與之交手幾次,但沒有一次達成目的,一是劉尚遠能打,漢騎難殲,二是不敢投入全部力量,怕被漢騎糾纏上,引來主力。
在一種相持拉鋸的局麵上,雙方從秋季糾纏到冬季。入冬之後,天氣漸寒,劉金再度改變戰法,他拋卻老弱,放棄大澤部眾,任其避禍,集結了五萬精騎,備足糧草,躲了起來,同時截斷漢軍糧道
劉金是發現了,正麵與漢軍對抗,還是很吃力,即便勝了,死傷也嚴重,因此,他打算借“長生天”的力量,寒冬的漠北有多可怕,他再清楚不過了,而七萬漢軍,想要生存下去,困難是格外艱巨的。
劉金的判斷並不能算錯,因為在這個冬季,在靜邊城凍死凍傷者,數以千計,但東路漢軍出征之前,攜帶有充足的軍糧,除了專門的輔兵,每人每馬皆負三月乾糧,同時在戰事前期,一直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從燕南—燕北—饒樂送抵前線,雖有不少在金兵的襲擊下損毀了,但成功抵達前線的仍舊有不小補足。
從寒流席卷,天降大雪,以及金兵躲避兵鋒開始,各部漢軍在董從儼的命令下,便進行嚴格的補給配發,節省口糧,以靜邊城為依托,生生扛過了整個冬季。
同時,出征的漢軍,不管是塞北還是饒樂、安東,對寒冷的耐受程度上,也並沒有劉金想象般的差,尤其是燕北、饒樂、安東之軍。
即便如此,漢軍都死以千計,熬到後麵,軍中也開始殺牛、殺羊乃至殺馬。而作為對手,在漫天雪白之下,劉金統帥下的金兵,同樣死傷慘重,天地之力,對所有人都是公平的,隻看誰更能熬。
當然,在這場對峙中,最慘的應該是那些當地部民,他們被劉金拋棄了,拋棄之前,還被收繳了大量口糧及牲畜,等待他們的結局可想而知。為了戰爭,為了擊敗甚至全殲漢軍,劉金不顧一切,采取了最極端、最殘酷的策略,
很大澤部民沒辦法,選擇往靜邊城的漢軍投降,希望獲得口糧,求得活命機會,但漢軍連自己都尚且顧及不全,又怎會在意這些敵部的死活。
草原上的戰爭,從來都是殘酷的,這是極端惡劣地理氣候條件造成的。等到十二年春,當氣溫漸漸回暖,冰雪逐漸消融,劉金依舊未能等到他期待的戰機。
漢軍在充足的準備之下,雖然死傷不少,但依舊堅持著,並且積極迅速地派軍,打通糧道,在漢騎的護送下,來自漢帝國的後勤軍隊,繼續跨越千裡,向靜邊輸送著糧草。
麵對這種情況,反是劉金統帥的金兵主力,已經趨於崩潰。到最後,從拒敵之戰,變成生存之戰,在小心觀察之後,終於按捺不住,向一支五千多人的漢軍後勤軍隊發起突襲。
不出意外地出意外了,那就是董從儼給劉金設的一個誘餌,在一種馬瘦毛長、兵困糧乏的局麵下,漢金之間展開了開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會戰,也是決戰。
但交手規模,可比開戰之初的聲勢小多了,漢軍分前後軍共六萬多人,金兵不足四萬,會戰的結果,漢軍全勝,金兵慘敗,幾乎全軍覆沒。
在一種近乎絕望的瘋狂之中,很多金兵都不願逃跑,要麼戰死,要麼投降。最大的意外或許在於,劉金這個稱霸一時的梟雄也倒下了,死在一支不知發自何人何弓的流矢之下,既不英雄,也不壯烈。
隨著的劉金的頭顱,被飛馬傳送洛陽,漠北之患也進入到收尾階段了。這是一個很出人意料的結果,很多帝國大臣都看不明白,為什麼滇黔之亂,持續了三四年,而明顯更加強勢難纏的乃蠻金國,竟然被董從儼一戰而定。
當然,漠北的平定,也並非東路軍一軍之力,在漢金雙方於大澤地區艱苦鏖戰之時,蕭惠已然率領漢騎,將漠北中西部一掃而空,若非天候的原因,都要挺進空虛的乃蠻老巢了。
於漢帝國而言,這場戰爭,最大的消耗,並不是漠北戰場上的損耗,而帝國動員北方卻未儘其用,從而造成的大量非戰損失以及浪費。
同時,金兵之敗,劉金之死,隻是漠北走向平定的一個開始,餘亂又持續了三年多,主要是劉金後裔以及乃蠻餘部,在漠北繼續為禍。
不過,隨著建隆十四年,蕭惠率領種世衡、狄青等將,橫掃漠西,踏平乃蠻諸部,勒石金山之後,漠北廣大地域方才再度進入一個長期的安定狀態。
當然,乃蠻人在漠北的痕跡也並未完全消除,一部分西遷,一部分被朝廷冊封的草原部長吞並,還有一部分逃到北邊,與翰難河下遊地區的蒙兀室韋逐漸融合。
乃蠻金國崩潰之後,漠北地區可謂滿目瘡痍,一派混亂,這一回,帝國沒有再繼續放任一個什麼遊牧政權了,而是建立了一個直接聽命朝廷管轄的漠北都護府,下設統軍、巡撫、稅務三司,分區分彆管理當地部族。
漠北的平定,是劉文濟統治下大漢帝國走向極盛的重要標誌之一,同時,這場幾乎波及整個帝國北方的戰爭,主要成就了兩個人,一董從儼,二蕭惠,兩人皆以殊功,進入樞密院,成為劉文濟統治中後期帝國軍壇的重要風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