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顯然是一座以商業作為驅動的城市,自成立以來,商業與貿易就是城市運轉的核心,它就像是具備一種魔力一般,吸引著各種資源。
當然,帝國經濟中心的南移,東南道州豐富的物產,以及蓬勃旺盛的海外貿易,再兼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政治上的嘗試與支持,加上一點曆史的偶然,共同孵化出了上海這樣一座城市。
整個大漢帝國,獨此一家,彆無分號。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上海是一座遍地黃金的城市,鬆江裡流淌的,不是江水,而是財富。這也引得海內外無數冒險者,前來淘金,即便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他們滿懷期待而來,含辛茹苦地工作生產,最終也隻是這座城市發展的養料,隻是在為眾多權勢富貴家庭鐘鳴鼎食而奉獻。
上海市的“國際化”進程,其發展速度也堪稱帝國之最,到正統二十一年,常年寓居在上海的外國商旅,已有十數萬之眾,除了“傳統友邦”高麗、日本之外,還有天竺以及波斯人。
&nsl的清洗屠殺)後,大漢帝國對於外來商賈,尤其是那些宗教份子,始終保持著一種嚴厲排斥的尺度。
但是,經濟利益的誘惑下,政治上的打壓,並不能澆滅這些人擁抱天朝的熱情。尤其是最近幾十年往來東方的“中東”商旅,他們大多自稱波斯人,或者乾脆說自己是“安西人”。
這也是有淵源的,安西國在安西文王劉文澤統治時期,曾將整個波斯高原納入安西王朝的統治之下,雖然主要施行羈縻統治,但也派出駐軍以及建立了一套基本的行政、稅收體係。
因此,那些波斯人,自稱是安西人,從安西王朝的法理上,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而安西王朝,與大漢帝國是血脈相連,安西的主要統治階級為漢人,那麼他們這些“安西人”≈漢人。
&nsl,到了大漢,也都改名換姓,加一套波斯或者安西的馬甲,以方便經營活動。而在波斯地區,有些安西國的官員將吏們,專門賣身份文牒。
雖然在中東地區,漢文明與ysl文明之間仇深似海,戰爭不斷,但兩者卻是當下這個時代,東西方政治、經濟交往的主流。
如果說有些意外成分,那就是少數來自基輔羅斯的斯拉夫人了。在三十多年前,在基輔大公雅羅斯拉夫的推動下,羅斯國與安西國建立貿易聯係開始,斯拉夫人與漢人之間的交流也由此展開。
雖則這份交流斷斷續續,不時受到戰爭與動亂影響,但在漫長的時光加持下,依舊烙下了諸多深刻的曆史印記。當然,羅斯國與大漢帝國之間的交往並不緊密,更多以中亞三國作為中轉,淺淺地走上一段絲綢之路罷了。
大漢帝國對於萬裡之外的蠻邦小國並不感興趣,頂多對那些金發碧眼的蠻夷感到驚奇罷了。而出現在上海的斯拉夫人,隻能用“滄海遺粟”來形容。
而比斯拉夫人更少見的,則是匈牙利人,他們的到來比羅斯人可要艱難得多,最大的難題便是斯拉夫人的阻礙,哪怕到了上海,都有天主教徒與東正教徒間的鬥爭。但總有那麼一部分幸運兒,通過陸海路走到安西國治下,然後通過安西國走海路,一路漂泊東來。
從這幾十年來的發展來看,比起在中亞的赫赫武功,安西王朝在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上,貢獻更加巨大。不過,這些年,隨著安西國的局勢不穩,脆弱的東西方交流眼瞧著又要陷入挫折與停滯了。
對於西方來客來說,比起煌煌兩京,廣州、上海這些城市,才是他們更喜歡待的地方,尤其是上海,因為它“自由”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