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中忐忑之下,曹彰才會讓使者說出請我軍退兵十裡的請求。
今我軍破城心切,曹彰知道大將軍絕不會答應這種請求。
因此曹彰有所請求,在於試探大將軍之態度。
或者說曹彰是在以退為進!
曹彰真正的目的就是讓我們不包圍長安城即可。
而曹彰定然也做好了,派出第二波使者再度請求的準備。”
薑維的分析引得諸位漢將頻頻點頭。
在換位思考下,薑維的分析是否有道理,是很容易判斷的事。
就算不換位思考,按照正常的邏輯,要想使敵軍主將相信投降一事,也不可能是一次勾連就可以成功的。
想當年孟達為了取信曹仁,前後寫了多少封情真意切的信,再加上斷發明誌的舉動,才最終讓曹仁入坑的。
還有吳懿詐曹洪,黃蓋詐曹操這兩件事例,當初吳懿與黃蓋為了取信敵人,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努力。
說完以上的分析後,覺得自己越來越明白糜暘用意的薑維,情緒變得更加興奮起來。
“諸君疑惑大將軍為何在明知敵人有詐的情況下,還不從速率軍包圍長安城。
但諸君何不試想一下,當張合使者返回長安城內,向曹彰稟告大將軍願意相信張合請降一事後,曹彰心中會作何感想呢?
他難道不應該更應該疑惑嗎?”
薑維的話好似一道閃電快速劃過諸位漢將的腦海,讓他們迅速抓住了關鍵點。
是呀!
站在曹彰的角度,他一定會覺得這件事很可疑,很荒謬。
詐降有這麼容易的嗎?
一旦這個疑慮在曹彰的心中產生,那麼有些事就很好引導了。
“諸卿莫要忘記,眼下請降的人是張合。
張合或許認為以他的過往,會更讓大將軍相信他的請降。
但重要的是,以他的過往曹彰是不可能會對他放心的!”
薑維此話一出,反應快的趙雲、黃權等人臉上已經浮現了喜色。
薑維說的話是有事實根據的。
當年漢中之戰夏侯淵被斬殺後,為了穩定漢中的局勢,一眾魏將公推張合為新的主將。
可在知道這個公推結果後,張合差點沒被嚇死......
而後來曹操一趕到漢中,做的第一件事並不是重新布置防線,而是奪走了張合的兵權。
這件事參與過漢中之戰的人都知道,而從這件事足可以體現出,曹魏方麵根本就沒信任過張合。
那麼當曹彰疑惑之時,本就對張合疑慮的他會怎麼想呢?
是會認為糜暘突然失智了呢,還是會認為張合與糜暘之間有著什麼貓膩呢?
一次出使就相信投降,這得感情多好才能有這效果呀!
一想到這一點,怎麼能讓諸位漢將不感到喜笑顏開。
看著諸位漢將臉上的笑容,糜暘先是對著薑維投去讚賞的一眼:
“知我者,伯約也。”
誇讚完薑維後,糜暘對著諸將說道:“洛陽來的敵軍援軍,孤早已經派驃騎將軍前去阻擊,無須太過擔憂。
若無須擔憂敵人援軍,孤且在此處停駐幾日又何妨呢?
孤今日所為,為的就是因勢利導,看能不能讓張合的詐降變為真降。”
糜暘直接說出了他的真正用意。
隻是在知道糜暘的真正用意後,黃權還是有一點不解。
“大將軍竟如此在意張合乎?”
聽到黃權的這點不解後,糜暘一愣,隨後便大笑著說道:
“非也!非也!
張合雖算一時良將,但以當下情勢,大漢也可謂人才濟濟。
並不缺張合這一人。”
說完這句話後,糜暘直接站起身來到諸位漢將的身前,他對著諸位漢將教導道:
“對你們而言,眼下攻下長安城才是最重要的,但對孤而言,長安城孤要拿,逆魏的國運孤也要進一步打擊。
待我軍拿下長安後,逆魏很大可能將會遷都鄴城。
屆時河北就會成為我軍與逆魏最後決戰的地帶。
正因孤知道這一點,孤才要張合降於大漢。
張合出身河北名門,得張合一人並不可喜。
但得張合一人,就有可能讓孤在河北施加影響力,從而一步步吸引大量的河北俊才來投。
加之此舉又可能可以進一步削弱長安城的城防力量,一舉兩得之事,孤為何不能順勢為之呢?
在你們看來,孤是暫緩了攻打長安的舉動,但實則攻打長安之舉,在見到張合使者那一刻就已經開始。
統兵者,眼中若隻見一人一城,那無異於一葉障目也!”
糜暘的話讓黃權、趙雲等漢將齊齊拜服。
怪不得大將軍能有今日的成就,這思想維度與他們就不在一個層次上。
隻是。
“若曹彰起疑心,而暴殺張合呢?”
這句話是由魏延問出的。
魏延的這句問話被糜暘聽到後,糜暘卻一點也不在意。
“要是張合無能,不能找到機會棄暗投明,那孤也不會可惜。
他若能死在曹彰手中,對我軍來說也是百利而無一害的。
莫忘楊阜之死也!”
糜暘的語氣冷淡又現實。
接下來就看張合自己的造化了。
誰叫他要班門弄斧呢。
...
張合使者不久後就回到了長安城內。
而在得知使者返回的消息後,曹彰迫不及待的召見了使者。
大堂內,曹彰、夏侯楙、張合三人依各自身份入座。
當使者來到三人身前後,他很快就滿臉欣喜地彙報了這次出使的全部過程。
“稟殿下!
臣已經順利完成任務,糜暘十分熱情地接受了左將軍的求降之請。”
使者說這番話的時候,語氣中中氣十足。
在他看來這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畢竟他順利地完成了任務,想來會被大大的記上一功。
可張合在聽到使者的話後,他卻嚇得一下子沒拿穩手中的竹簡。
我去你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