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戰略上糜暘可以斷言,荊州短期內不會有危險,可為了萬無一失,戰術上的一些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接著糜暘就將他讓蔣濟釋放流言的事,告知給了殿內的眾臣。
在聽到糜暘的這一點安排後,殿內眾臣心中的擔憂情緒漸漸減少。
糜暘雖不在荊州已有數年,但荊州可一直在流傳著糜暘的傳說呢。
等糜暘說完後,諸葛亮亦起身對著殿內的眾臣說道:
“大將軍之舉,可讓逆魏與逆吳投鼠忌器,可吾更有一計,能讓逆吳自顧不暇。”
見是諸葛亮發言,糜暘便識趣的回到座位上坐下,等著諸葛亮的良策。
沒有讓糜暘等太久,諸葛亮就說道:“公安一戰後,孫權曾送來長子孫登作為質子。”
“今孫登在荊州已然漸漸長成,陛下可召孫登來長安,加以封賞。”
聽到諸葛亮的這番話,眾臣感到不解。
孫登的父親孫權公然反叛大漢,正常來說大漢不取孫登的性命,已經是仁義之舉。
怎麼還要對他進行封賞呢?
看到眾臣臉上不解的神色後,諸葛亮笑著說道:
“孫權明知孫登在我朝,卻還敢悍然自稱偽帝,原因有二。
其一,彼之二子孫慮漸漸長成,他無子嗣無憂。
其二,孫權是想借刀殺人。
若我朝對孫登痛下殺手,反倒稱了孫權的意,可讓他以此為緣由,蒙蔽江東士民,正他反叛之名。
還能借我朝之手,為他清理隱患。”
乍一聽,諸葛亮說的話好像有邏輯不通的地方。
明明是孫權先反叛在先,大漢殺孫登乃是名正言順之舉,這件事又怎麼會被孫權利用呢?
但實際上諸葛亮說的話,卻是精準預判了孫權的心理,並且符合當世的實際情況。
彆忘了當世的信息流傳十分閉塞,而且很容易在有心人的利用下,造成一種時間差。
隻要大漢殺了孫登,孫權就可以向世人宣稱,是大漢先殺孫登在前,他懷抱哀子之恨才不得已與大漢決裂。
孫權一旦這麼做了,或許大漢境內的人會了解真實情況,但孫吳、曹魏境內的呢?
那時候孫登的死亡是事實,大漢亦沒辦法讓孫登複生來解釋。
顛倒黑白,扭曲事實,是孫權一向擅長的事。
曆史上孫權在拿下荊州後,就曾這麼做過——反正在後世,依然還有不少人認為那時孫權與劉備不是盟友,而且認為是劉備先對不起孫權的......
當然這樣的事在中國曆史上,也不止孫權這麼一人做過。
就如有名的奴兒哈赤的七大恨......
在對孫權的為人有了進一步了解後,眾臣都覺得諸葛亮的分析十分有道理。
因此他們接下來就很好奇,諸葛亮該通過什麼樣的封賞方式,來破解孫權的小人之舉,並成功引起孫吳的內亂。
諸葛亮並未讓眾臣失望,他接下來獻上的策略,可謂是讓人拍案叫絕。
諸葛亮先是一笑,然後對著眾臣說道:
“孫權有意放棄孫登這位長子,可不論如何,孫登身為孫權長子的身份,早已經在江東深入人心。
這一點是孫權無法抹殺掉的。
既然如此,我朝可下詔讓孫登過繼為孫策的嗣子,並讓孫登承襲吳侯之位。”
封孫登為吳侯的提議,倒並未讓眾臣有所驚豔,之前糜暘就曾提過類似的建議作為來日反製孫權的措施。
但將孫登過繼為孫策兒子的這一舉措,卻是讓眾臣的臉上紛紛流露出喜色。
這招妙呀!
眾所周知江東基業的開創者,實際上就是孫策。
孫權說到底隻是江東基業的守成者而已。
在這樣的事實之下,哪怕孫策死去多年,但他的名字也絕對不可能被江東士民給遺忘。
更彆說孫策臨死前,還給孫權留下了大批的臣子。
正所謂家國天下,在某種意義上來說,“大吳”的天子就是孫氏的家主。
而按照當世禮法來說,孫策一係才是在法理上應該繼承孫氏家主的。
在事實上,孫策一係也才更應該繼承“大吳”基業!
當然孫策是有兒子在世的,那麼為何不在他的身上做文章呢?
一方麵原因在於孫紹並不在大漢手中,另一方麵則是孫登的特殊性。
孫登是由孫權的長子身份,轉變為孫策繼承人的身份的。
從這點來說,無論是孫策遺留下的大臣,還是孫權一手提拔起來的大臣,他們都會傾向於讓孫登成為江東基業的繼承者。
要想擾亂一個國家的內政,最好的方式是什麼?
在當世,一國儲位被稱為“國本”!
與孫登相比,哪怕孫慮在江東,他又有什麼資格與孫登爭奪儲位。
而將“大吳”的最合法繼承人握在手中,國本不定,孫權又怎麼會心安?
“大吳”眾臣又怎麼會心安?
不過諸葛亮的策略,能起到的效果卻不止這一點。
想兒子造老子的反,有時候也容易的很。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