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大漢的存在是一個不可詭辯的事實,當下天下的局勢與數百年的戰國並無分彆。
三國鼎立,互相牽製。
孫登成為大漢的吳侯,這至少意味著大漢是支持孫登成為大吳的儲君的,這便是張昭可以依仗的外力。
而孫登被過繼給孫策之後,若孫登能以孫策嗣子的身份回國繼位,那麼在宗法上是孫紹親兄弟的孫登,將來會去殘害孫紹嗎?
這不可能。
再加上孫登實際上又是孫權的長子,是孫權諸子的血親兄長,那麼將來孫登也不會去殘害孫權留下的子嗣。
這樣一來,在保全孫策、孫權兩係的同時,還能儘可能不讓大吳陷入內亂之中。
從張昭的角度來說,他今日的建言於國,於孫氏來說,都是兩全其美的。
因此他也不懂孫權為何要執意不答應。
是輪到孫權回答張昭“為什麼”的時候了。
目光躲閃隻是一時的,很快孫權就讓自己恢複了鎮定。
他能做得出,就不怕被彆人看穿。
而對於孫權來說,他也並非不懂張昭的用心。
可無論張昭的用心如何,孫權都絕對不可能會答應讓孫登成為大吳的太子。
“自登兒成為逆漢的吳侯那日起,他就不再是朕的兒子了。”
“大吳,是朕的大吳。
太子,亦隻能是朕的兒子。
大吳的法統,更容不得世人一分質疑。”
孫權愛孫登嗎?
從過往他對孫登的表現來看,他是愛的。
可孫權更愛權力,他更是個自私的人。
若是讓成為大漢吳侯的孫登,成為大吳的太子,那麼不是在告訴天下人,大吳承認大漢的法統嗎?
那麼他登基之時宣示天下的誓言,將會是徹徹底底的笑話,大吳的法統亦會遭受重創。
更重要的是,將來孫登登基後,宗廟內他祭祀的隻會是孫策而不是他。
孫權連一個皇帝的虛名都不舍得給孫策,又豈會讓這種事發生?
聽到孫權的回答後,明白了孫權心理的張昭,用震驚的眼神看向孫權。
原本他還以為,過往孫權對大喬母子做的那些事,可能是出於迫不得已。
但從今日孫權的話看來,絕非如此。
為了維護自己至高無上的權威,為了不讓自己受製於人,孫權並不想承認孫策為大吳的奠基之主,哪怕這是無可爭議的事實!
從本質上來講,他與孫權都沒錯,隻是立場不同而已。
什麼樣的陽謀最無解?
唯有讓兩方的立場徹底對立。
張昭從孫權的話語中,真正了解了孫權的為人。
到了這一刻,張昭已不抱希望通過勸說的方式來讓孫權改變主意。
“臣會堅持己見。
大吳的太子,隻能是吳侯。”
張昭以斬釘截鐵的語氣,向孫權表明了他的心誌。
麵對張昭的這次犯上,孫權倒是沒大發雷霆。
對於一將死之人,孫權想出了一個更好的處理方式。
“朕會讓是儀前去取回,朕下給尚書台的那道旨意。”
“但朕亦明白的告訴你,你所想的,終不可能實現。”
隨後孫權低頭附在張昭的耳邊,冷聲說道:
“好自為之。”
說完這句話後,孫權揮手轉身離開了張昭的身前。
麵對孫權的離開,張昭眼神中有著些不舍。
他知道今日之後,不管明麵上如何,他與權已經徹底走向了對立。
可事已至此,張昭也不是會後悔的人。
隨著拐杖敲地的聲音響起,張昭亦決絕的轉身,朝著殿外走去。
在大殿內燭光的映照下,兩位相守相扶多年的身影,卻在這時慢慢的背道而馳,越走越遠。
今日發生了什麼,史書上並無記載。
可後世人知道的是,自今日之後開始,一場席卷吳國宮廷多年的內鬥開始了。
史稱“兩宮之爭”。
……
在許都外一望無際的平原上,有著一支綿延的隊伍在行進著。
這支隊伍正是不久前從洛陽撤離的,大魏進行遷都的隊伍。
在隊伍中央,有著一輛裝潢氣派的車輦,在外人看來,這架車輦便是曹丕所在的禦輦。
可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眼下禦輦中並沒有曹丕,負責處理日常政務的是曹叡。
在遷都的隊伍經過許都之時,身穿軍裝的曹休就來到禦輦外詢問曹叡,是否要進入許都稍事休息。
可曹休的這個詢問,卻被曹叡斷然拒絕。
戰敗遷都,又不是得勝歸來,哪有臉去麵見在許都的眾多老臣。
隻是在隊伍又行進了一段距離後,曹叡突然之間想起了一件事:
“山陽公尚在否?”
曹叡口中指的山陽公,正是劉協!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