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日大戰時,周魴以己身不通軍略的緣由留在了後方。
後來周魴在看到漢軍取勝後,他內中欣喜,表麵上卻做出一副悲痛的模樣前去找到了呂據。
在周魴的勸說下,因呂範生死不知而六神無主的呂據,很快就接受周魴的建議,與他一同逃回建鄴。
於逃回的路上,周魴擔心孫權再來一招隱瞞消息。
為了杜絕這一點,在這一路上周魴時時刻刻對呂範的生死不知感到哀歎。
周魴是呂岱大軍的監軍,呂據是呂範的親生兒子,這二人表現出這一副模樣逃回建鄴,那麼呂岱與呂範的下場還能好到哪裡去?
周魴帶著呂據每逃過一縣,那一縣中的長吏幾乎都要抱頭痛哭起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後知後覺的孫權哪怕在朝野的掌控力再強,也是不可能再隱瞞前方敗訊的了。
而各縣的人心變化,自是很快就傳到了孫權的耳中。
甚至有一些縣中的長吏,還直接上書向孫權求證。
要是往常周魴做事這麼不慎,早就引得了孫權大發雷霆。
可看著下方哭泣不已的呂據,孫權這次卻難得了表示理解。
呂範很有可能已經為國捐軀,而呂據身為人子,難以掩飾人倫悲痛是人之常情。
他豈能因為人之常情而處罰呂據,讓廣大忠臣寒心呢?
真正要論罪的,應該是那背信棄義的呂岱!
周魴的話,成功激起了孫權的怒火。
氣憤的孫權,一把推掉了身前的眾多公文。
傳旨,命有司捉拿呂岱在建鄴的三族。”
當下完這道旨意後,孫權似乎是覺得還不夠,他又連忙說道:
“不,不止是三族。
孫權幾乎是咬著牙下達了這道旨意。
而當聽到孫權的這道旨意後,一旁的是儀卻一時之間不敢奉旨。
當世謀逆之罪,罪及三族是常理。
但豈有牽連到門生故舊的道理的?
呂岱在東吳任職數十年,門生故舊幾乎遍布朝野上下。
要是將他們都抓起來了,勢必會引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更何況真要按門生故舊這四個字標準去抓人的話,是儀自己亦逃不掉這個範疇。
可當下暴怒的孫權哪裡還顧得上那麼多。
孫權見是儀一動不動,這更讓他感到他的權威被冒犯了。
給朕傳旨!”
是儀的身上很快就傳來一陣痛楚,而孫權這時露出的要生吃活人的扭曲神態,更是嚇得是儀連痛呼都來不及叫出。
擔心小命不保的是儀,連忙就退下傳旨去了。
等到是儀離開後,孫權又命人傳召現在在建鄴城內的一眾公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