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就在大殿中的群臣在諸葛亮與許靖的帶領之下勸進時,被勸進的對象劉備卻始終不發一言。
劉備一雙英目掃過在場的所有臣子,而後他威嚴的聲音再度發出:
“傳王令給漢興太守,讓他探查天子安危。”
“待漢興太守未回報消息之前,勸進事宜不得再提!”
當劉備說完後,他令眾臣紛紛退下,單獨留下了諸葛亮。
在劉備的命令之下,正在大殿中各自引經據典勸諫劉備登基稱帝的大臣,臉上紛紛流露失望之色,而後他們漸漸都退出了大殿之中。
群臣臉上的失望之色被劉備所看到,但他卻並沒有因為這失望之色,而轉變自己的心意。
當大殿中的眾臣漸漸離去之後,大殿中隻剩下劉備、諸葛亮、以及一直是小透明的劉禪。
見再無旁人之後,劉備看向諸葛亮,對其言道:“孔明,離孤近些。”
諸葛亮本就站在眾臣之首,離劉備並不遠,若是他再上前,那麼他便要踏上王階了。
君臣之間的階梯,一般情況下,是一種不可逾越的屏障。
聽到劉備的話後,諸葛亮臉上有遲疑之色。
他對著劉備微微一拜道:“大王,君臣之禮不可廢。”
見諸葛亮跟他談及什麼君臣之禮,劉備的臉上浮現不開心的神色。
劉備對諸葛亮道:“當年在新野,你我君臣二人皆是抵足而眠。
因為此事,雲長與益德還責怪你迷惑我,那時孔明怎就不在意君臣之禮了?”
聽到劉備說起這件有趣的往事,諸葛亮的臉上浮現笑容。
那時關羽與張飛憤憤不平的臉色,諸葛亮現在回想起來還記憶猶新。
雖然那時劉備的根據地隻有新野,與現在威淩天下的漢中王無法比擬。
那時的他亦隻是一小小謀士,與現在大權在握的他無法比擬。
但那段時間,或許是劉備君臣之間最難以忘懷的時光。
當劉備說完後,再次對著諸葛亮言道:“到備身前來,如當年一般。”
見劉備不再自稱孤,而是如當初三顧茅廬一般自稱備,諸葛亮亦不再遲疑。
他輕提衣擺,一步步踏上王階,來到劉備身前。
當諸葛亮來到劉備身前後,劉備清晰得看到了諸葛亮鬢角間的些許白發。
他對諸葛亮略有些責備地說道:“往日我囑咐你多少次,凡事不必事事躬親,要善於用人。
子初雖是尚書令,但有些事你儘可委派他,他政略頗佳,是不會有所差錯的。”
劉備責怪的語氣在諸葛亮看來,卻是一種關懷。
諸葛亮對著劉備回答道:“臣自出隆中那日,主公問臣何以理事,臣答鞠躬儘瘁而已。”
“往日承諾音猶在耳,臣不敢一日或忘,亦不敢一日有所懈怠。”
聽著諸葛亮的回答,劉備發出一聲歎息。
劉備是在為諸葛亮的身體狀況擔心。
劉備因何歎息,諸葛亮清楚的很,但他現在沒有時間關心自己的身體,他對著劉備一拜道:
“昔吳漢、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世祖辭讓,前後數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冀有所望。如不從議者,士大夫各歸求主,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紹世而起,今即帝位,乃其宜也。
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
諸葛亮再次勸言劉備應當繼位稱帝。
聽著諸葛亮的勸進之語,劉備依然還是搖搖頭。
論知人心者,劉備乃是當世翹楚,諸葛亮所言他又豈會不知呢?
方才眾臣臉上失望的神色,他可是看的清清楚楚。
劉備並非迂腐之人,但他有著自己的考量。
劉備對著諸葛亮言道:“一切等子晟回書,若情勢危急,我亦不會再推遲。”
在劉備說出這番話後,諸葛亮心中稍安。
而後劉備起身,他帶著諸葛亮下了王階,一路走到大殿門口。
猶如小透明的劉禪亦步亦趨的跟在二人身後。
當來到大殿門口後,劉備望著北方對諸葛亮言道:“當年我在許都時,天子曾召見過我。”
“那時雖然有曹操眼線遍布左右,天子心中言語無法儘舒。但我看的出來,那時天子眼中儘是懇求之意。”
“天子希望我這個名揚天下的漢室宗親,能救他出囚籠。”
“後來我投奔景升,雖然我那時兵微地寡,但無時無刻不想著北伐許都,救出天子。
雖然景升數次不許,但我孤軍北伐,為的就是不辜負當時天子的懇求。”
“如今我占據荊益,麾下帶甲之兵十萬,戰將千員,大舉北伐在望,可為何上天卻不給我多一些時間呢?”
劉備說到最後,語氣中流淌著濃濃的悲傷之意。
蒼天待他何其不公,每當他快要接近自己的理想時,總會有突發事故打亂他的計劃。
劉備的言語令諸葛亮亦陷入了沉默之中。
這個疑問,饒是聰慧過人的諸葛亮亦無法回答。
或許正如當年司馬公所感慨的那般:“得主,不得時也。”
這時劉備轉身看向身旁的諸葛亮,他對著諸葛亮問道:“孔明,你見過長安嗎?”
麵對著劉備的這個疑問,諸葛亮搖搖頭。
他的前半生一直都活動在東南,對於那座承載了大漢太多輝煌的古都,並未有幸見過。
見諸葛亮搖頭,劉備淡淡言道:“我亦未曾見過。”
在劉備這麼說之後,他的語氣突然一轉,變得激昂起來。
“無妨,明年你我君臣一同去見。”
劉禪在劉備與諸葛亮身後看著他們二人親密無間的樣子,他的眼中散發著光亮。
他以後與表兄亦會是這樣的。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