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樊城若是因為軍心動蕩而陷落,那麼他偃城陷落也隻是須臾之間的事而已。
現在孫禮在等了一個多月之後,他終於看到援軍的到來,而且來得還是張遼這等大將,這讓孫禮的心中更是輕鬆。
張遼親自領軍也許無法保證一定能擊敗關羽,但是至少可以保證不會犯下一些低級錯誤。
在張遼的大軍在偃城外紮好營後,孫禮就領著一眾部下出城前去大營中拜見張遼。
張遼目前還未被曹丕,明發詔令委托以都督之責。
但是在曹休被困在樊城中之後,作為軍職高出孫禮許多的衛將軍張遼,當然是有權力指揮偃城中的孫禮的。
在大帳之中,孫禮見到了張遼。
在見到張遼之後,孫禮將目前所探測的消息,一一稟報給了張遼。
聽完孫禮所稟報的消息之後,張遼對著孫禮點點頭。
因為兩萬曹魏鐵騎的潰敗,所以孫禮並沒有如之前向曹泰說明一般,告知張遼他原先為曹休獻上的計策。
但是曹泰在敗退回到宛城之時,曾向曹丕及眾臣談及過孫禮的獻策。
不知其他大臣在得知孫禮的獻策之後是怎麼想的,反正張遼心中對孫禮的那個獻策是很滿意的。
在張遼看來,孫禮的獻策若是有好好實施,是完全有機會,不耗費太大力氣就擊退關羽的這次進攻的。
但可惜的是,就算孫禮的計策再好,一旦在實施環節出現差錯,那麼再好的計策也白搭。
隻是孫禮的計策雖然在兩萬騎軍的潰敗後,已然無法再實施,但這絲毫不影響張遼對孫禮的欣賞。
張遼本身就是異姓將領,而他又是降將。
當年他在呂布麾下時,曾數次擊敗一眾曹氏、夏侯宗親。
所以在他投降曹操後,在一開始的時候其實是有受到猜疑的。
隻是曹操畢竟是雄主,所以些許的猜疑並不會影響他任用張遼。
張遼亦能敏銳的察覺到曹操對他的猜疑,所以他在歸降曹操後,一直賣力征戰,想著為曹操立下功勳來消除曹操對他的疑心。
但儘管如此,直到合肥之戰前夕,曹操都未對張遼真正放心過。
當年曹操西征前,留下樂進、張遼、李典三員大將守衛合肥。
但奇怪的是曹操並未任命當時已然假節的張遼為合肥主將,他隻是讓這三人在遇到大事時“共谘議”,這一點毫無疑問是兵家大忌。
而曹操之所以會做出這點,無非便是因為內心對著張遼有著猜疑而已。
因為曹操的猜疑,所以曹操在世時對張遼的封賞,是有失偏頗的。
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心中沒有意見是不可能的。
隻是他是顧全大局的人,他不會將這種意見轉變為反叛之心,他隻是會對同為異姓將領的孫禮天然懷抱著一些好感。
早在宛城時曹丕就有向他透露過,如果他能打贏這場仗,那麼荊州一鎮的都督就由他擔任。
在這種情況下,張遼已然動了來日好好提拔孫禮的心思。
在張遼看來,隨著一代宗親的陸續離去,而二代宗親又大多還在成長中,所以現在曹魏的天下,還是要靠他們這些異姓將領來守護。
隻是這種心思暫時被張遼壓在心中。
因為他從孫禮的彙報中,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訊息。
那便是偽漢天子劉備已經到達樊城之外。
這個消息孫禮是近日方才探得,而他也已經將這消息送往宛城。
孫禮能得知這個消息,還是因為他之前派出的斥候回來告知他的,漢軍大營中已然插起偽漢天子的禦旗。
天子的禦旗與一般的軍旗是很不同的。
而因為天子與人臣的界限相當清楚,所以若不是劉備親至漢軍大營中,那麼關羽是不可能會豎立起禦旗的。
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在場的魏軍諸將臉上浮現沉重之色。
他們臉上浮現沉重的臉色,不是懼怕劉備的到來。
在曹魏一眾大臣心中,劉備雖然在漢中一戰中擊敗先帝,但那大多是仰仗法正之謀的緣故。
所以曹魏眾大臣,對劉備的帶兵能力還是不重視的。
他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沉重,是因為覺得劉備身為偽漢天子,現在竟然會親至樊城之外。
那就說賊軍對這次奪取樊城,懷抱著勢在必得的心情。
而這點判斷,與之前宛城中的諸卿朝議很不同。
對於關羽的這次北伐,曹丕召開過很多次公卿朝議。
在那些朝議上雖然諸位大臣對關羽北伐的目的有著各種猜測,但有一點是共識,那便是關羽的大軍打不了持久戰。
因為這點共識,所以曹丕在收到杜襲的信息後,對著張遼的緩慢行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但現在劉備親自出現在樊城之外,卻從“事實”上推翻了之前各位大臣的論斷。
大將親征,與君主親征,完全是兩碼事。
後者代表著隻要有需要,君主就可以利用自身的權力,用全國的國力來支撐他打持久戰拿下樊城。
而張遼知道這恰恰是曹丕最不願意看到的。
在他率領大軍出發之前,對於樊城之戰,曹丕曾告知張遼他心中隻接受兩種結果。
一種是張遼能夠速戰速決擊敗關羽大軍。
一種是正如眾多大臣所推斷的那般,隻要他們堅守一段時間,關羽大軍就會因為糧草不足自然而然會退去。
無論是哪種結果,曹丕最不能接受的便是,樊城之戰演變成如漢中之戰那般的持久戰。
原因很簡單,曹丕是很注重個人威望或者說麵子的君主。
西城之敗已然讓他的威望遭到打擊,若樊城之戰又演變為持久戰,那麼時間越久,對他來說越不利。
張遼的政治智慧並不低,在意識到劉備到來之後,他心中浮現起一個不好的預感。
可是還未等張遼開始細思他的預感,帳外就有親軍來報:
漢車騎將軍張飛率軍來營前挑戰。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