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被禦寒皮裘所包裹的關羽,他將帶著喜色的目光看向劉備言道:
“兄長,看來新野的百姓並沒有忘記我們。”
聽到關羽這麼說,劉備的臉上亦流露出讚同的神色。
但是劉備並沒有沉醉這一陣陣曹操從未享受過的民眾呼喊聲中,他隻是用充滿回憶的目光看向關羽。
而後他手中輕抬馬鞭,遙指前方的一座府邸言道:“就在那裡,快到了。”
在劉備的動作之下,關羽與張飛兩兄弟紛紛將目光朝著劉備所指的那座府邸看去。
當看到那一座府邸之後,關羽與張飛的眼神中儘皆流露出喜色。
那座府邸正是當初劉備在新野中的居所,而三兄弟此行的目的地桃園,就處在那處府邸中。
見到自己已經離那座府邸不遠,關羽與張飛紛紛精神一振。
他們要用自身最好的狀態進入那片桃園中。
在有著胯下駿馬的帶領下,劉關張三兄弟不久後就來到了那座府邸之外。
在劉關張三兄弟到達府邸之外前,早已經有漢軍進去詳細探查了一遍內部的形勢。
所以當劉關張三兄弟到達這座府邸之外後,他們便徑直齊齊躍下馬來,快步朝著府邸內。
既為兄弟,自當同所。
這處府邸當年是劉備的居所,但同時也是關羽與張飛的居所,所以劉關張三兄弟對這處府邸的內部布局都很是熟悉。
不需要侍衛的帶領,劉關張三兄弟便在連續穿過幾處回廊之後,來到了一處占地甚廣的桃園之中。
時值新春,正是桃花茁壯成長的季節。
所以當劉關張三兄弟一並來到這桃園外時,映入他們眼簾中的正是一大片盛開的瑰麗桃花。
一股淡淡的桃花清香,瞬間彌漫在他們的鼻腔中。
因為桃園中栽種的桃樹甚多,品種也並非隻有一種。..
所以此時在這處桃園中,無數粉色與白色的桃花正交雜的生長在一起,幾乎覆蓋住了這處桃園的整片天空。
而冬日中的陽光,正透過那稀鬆的樹杈縫隙之間鬆垮的落到桃園的地麵上後,又給劉關張三兄弟眼前的這片桃園,增添了許多靜謐安和的氣氛。
當看到眼前這一直存在夢鄉中的一幕後,性情最為直爽的張飛當即大笑起來。
他順手解下了身上的披風,隨意的丟擲在一旁,然後大步地朝著桃園中走去。
這處桃園中,有許多樹乃是當初劉關張三兄弟親自所栽種。
因此來到這處桃園中,張飛就像來到了他涿郡中的家一般愜意。
隻是聲音豪壯的張飛的大笑聲,在這靜謐的桃園中顯得很是突兀。
他的大笑聲嚇得許多依附在桃樹上的鳥兒紛紛騰空飛起,開始逃離這片桃園中。
一時間,桃園中滿布著春鳥的鳴叫聲。
雖這陣陣鳴叫聲在常人聽來可能會覺得吵鬨,但落在張飛的耳中,他臉上的喜色卻越來越盛。
迷亂人眼的桃花,鳴叫不停的春鳥,以及身後站立的兩位兄弟,這樣的的桃園才與他夢鄉中的那處能重合在一起。
隻是現今的美景,張飛覺得還差一物。
那便是美酒。
張飛踏著桃園中的小徑朝著桃園深處走去時,他身後正跟著幾名親衛。
而當張飛順著小徑來到桃園中的深處時,張飛便手指一處令他身後的幾名親衛,將攜帶的物件一一擺放在落英繽紛的草地上。
這些物件並不多,主要的就是三樣,分彆是美酒、火爐,食案。
幾名親衛在張飛的指揮下,很快將一應飲酒的物件擺放整齊,然後他們就在張飛的示意下退出了這片桃園。
待這幾名親衛退走之後,劉備與關羽便已經連攜來到了張飛的身後。
在看到劉備與關羽到來後,張飛並沒有如往日一般稱呼他們二人為兄長,他隻是喚道:“玄德,雲長,可否坐下與飛一起共飲?”
張飛的這句話一瞬間就將劉備與關羽的回憶,拉回到數十年前涿郡的那片桃園中。
那一日,三英與涿縣中初識,還未結拜。
那一日,因為各自秉性不同,所以三英之間各有爭執。
但也是在那一日,誌向相同的三英許下了對彼此之間至死不渝的誓言。
那一日雖距今已相隔數十年,但三英中的任何一人都未曾忘記那一日發生的所有事。
有些事,是永遠忘不掉的。
而劉備與關羽見張飛特地如此稱呼他們,哪裡還不知道張飛的心思。
一向外表粗狂內心卻十分心細的張飛,知道這可能是他三兄弟之間最後一次一起飲酒了。
麵對這個現實,張飛躁狂過,悲憤過,甚至無力的祈求過。
但在眾多劇烈的情緒過後,現在張飛心中的念頭隻有一個。
那便是要讓關羽走的不留遺憾,充滿著美好。
而對於他們三兄弟來說,再美好的日子還能比得上,當年他們結拜的那一日嗎?
張飛一直是弟弟,數十年來一直受兩位兄長的提點與照顧。
可是今日就讓他再做一回“主人”吧,就猶如當年在他家中的桃園一般。
而劉備與關羽在明白張飛的意思後,兩人紛紛對視一笑。
而後劉備與關羽就齊齊對著張飛一拜道:“既園主有請,那我們二人就恭敬不如從命了。”
劉備與關羽在說完這句話後,便在張飛的目光注視下緩緩坐在了滿是桃花的草地上。
而在見劉備與關羽坐下後,張飛亦毫不介意地席地而坐在地上的桃花之上。
三英皆入坐後,他們各自的目光不停地在對方身上流轉。
因為周圍的環境與當年太過相似,所以在桃花不斷從樹上落下迷亂了三英眼神的同時,好像更擾亂了他們彼此之間的思緒。
這時在他們的目光中,彼此對坐的兩位兄弟,不再是白發蒼蒼的老人,而皆是一頭青絲,全身散發著勃勃生機的青年。
這一日在這桃園中的,不是大漢天子劉備,不是大漢大將軍關羽,亦不是大漢車騎將軍張飛。
而是三名誌同道合,意欲一同匡扶漢室的有誌青年。
這一日正如當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