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家自有製度,本以霸王道雜之。
這句話是當初漢中宗教導太子漢孝元帝時說的。
漢中宗是將西漢國力真正推向頂峰的人,而漢孝元帝則是將西漢帶入深淵的引領者。
從這二人在大漢曆史上的不同作為可以清楚的知道,漢中宗說的那句話是有多麼的正確。
隻是儘管這句話被明確記載在史書之中,也一向被部分世人推崇為最佳的治國之道。
但是世人千萬,總是會有不少人如當年的漢孝元帝一般,認為德教為先才是最好的治政之道。
畢竟這種治政之道是明明白白記載在儒家典籍之中,隻要出自名門,就很容易受到這種治國觀念的影響。
正如現在的馬謖一般。
可跟隨糜暘的眾臣大多都經曆過社會的毒打,他們知道若全按書上的來,那麼國家一定會崩亂。
亂世之中,人性本惡才是主旋律。
相比於眾臣在心中的吐槽,糜暘則是在聽完馬謖的勸諫之後,心中浮現起不愧是他的想法。
這很馬謖。
馬謖在後世的爭議很大,很多人痛恨他敗壞了丞相的北伐大業,但是也有很多人為他鳴不平。
這種爭議源於曆史上著名的街亭之戰,而糜暘也可以從那場戰役中,可以看出馬謖鮮明的兩個性格。
後世許多人認為街亭根本就是守不住的地方,為了支持這個觀點,許多人對假想中的街亭進行實地考察,條條分析。
然後得出馬謖蒙受了“千古奇冤”的結論。
隻是這個結論,卻從根本上站不住腳。
就不說曆史上的街亭在哪裡本就有爭議,也不提經過千年以來的變遷,當地的地貌會不會發生改變。
就說身為當世軍事大家的諸葛亮,後世武廟大賢之一的諸葛武侯,他會不清楚街亭能不能抵擋住魏軍的進攻嗎?
性格謹慎的諸葛亮,怎麼可能會放下這種基本的常識錯誤。
有這種觀點的人,簡直是在侮辱諸葛亮的智商。
或許以當時馬謖的兵力,想長久守住街亭不容易。
但既然諸葛亮會派馬謖領兵前去,還特地在馬謖走之前安排好到達街亭後的一切事宜。
這足以說明當時馬謖守住街亭一段時間,是絕對沒問題的。
當然前提是馬謖不違背諸葛亮的命令。
畢竟諸葛亮是想興複漢室,又不是故意讓馬謖去送死。
結果馬謖到達街亭後,他所作的一係列騷操作,彆說王平看不懂,估計也把張郃看懵了。
估計當時王平與張郃的心態,就如現在糜暘身後的眾臣一般。
好大喜功,脫離實際,便是馬謖性格上最大的弱點。
彆說馬謖是一個優秀的謀臣,不適合行軍打仗。
在當世文武不分家,脫離實際亂來本就失去身為一個優秀謀臣的基礎。
聽完馬謖的進言之後,糜暘一時之間都不知道怎麼回答他。
得幸虧他現在不是馬謖的副將。
馬謖的進言表麵上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實際研究之下就會發現很空泛,大多都是照搬書上的內容。
並且可以作為萬金油的模板,回答絕大多數問題。
攻心為上,讀過兵書的這個道理誰不懂?
但問題你得提出來具體的對策,來達到攻心為上的效果呀。
麵對馬謖的進言,糜暘沉默了好一會。
馬謖會對他說這番話,從本心上來說是對他釋放善意的。
“好論計策”,本就是馬謖曆史上的顯著作風。
正因為知道馬謖的本心,加上顧及到諸葛亮的顏麵,所以糜暘強忍住開口斥責馬謖的衝動。
沉默之後,糜暘對著馬謖言道:
“孤早年蒙陛下教導,知道匡濟天下有六正臣。
六正臣中明察成敗,早防而救之,塞其間,斷其源,以雷霆之勢化危為福,君終已無憂,如此者,乃智臣也。
孤雖不敢自稱乃漢之智臣,但卻一直以此自效。
至於尚書所言的仁義、德教為先之舉,並非是孤自效的智臣該做的。”
糜暘雖然沒有直接出言駁斥馬謖,但他話語中的疏離與不滿,任誰都感覺得出來。
馬謖在察覺到這一點後,略微有些尷尬。
他之所以會主動對糜暘進言,除去他的性格如此之外,還因為馬謖現在已然明白諸葛亮讓他與糜暘交好的用意。
可是沒想到在自己主動釋放善意之外,得到的卻是這個回應。
馬謖覺得他說的沒錯呀,為何糜暘會如此呢?
糜暘對馬謖的冷淡可不僅僅是如此。
既然現在馬謖的使命已然完成,糜暘也不想與馬謖再有過多交流。
他略微輕咳了幾聲,身為他心腹的鄧艾立馬會意上前。
鄧艾在來到馬謖身前後,躬身請他前去城中驛館中休息。
儘管鄧艾的禮數做得很足,隻是馬謖也察覺到好似梁州上下君臣都不太歡迎他。
他也是個有傲氣的人,既然察覺到這一點,那他也不會再留下。
在鄧艾的恭送之下,他帶領著隨從離開了大殿之中。
當馬謖離開之後,糜暘無奈地回身對著身後的一眾臣子言道:
“昔日董侍郎來臨時尚不覺有異,今換馬尚書,方知董侍郎之好也。”
聽到糜暘如此說,他的一眾心腹大臣都不禁覺得莞爾。
糜暘的言語中並沒有對馬謖有直接評價,但他的這番評價,也隱晦地表達了他對馬謖的觀點。
不過糜暘不是會被個人情緒所影響的人。
對於馬謖來說,劉備明發“斥責”詔書給糜暘可能隻是他的一個任務。
但這件事對於糜暘來說,卻是接下來他在梁州進行大刀闊斧改革的最有利保障。
正如糜暘所說的那般,智臣是善於轉禍為福的。
之前的大營動亂對他來說是禍,但他卻利用那個平定禍亂的事件,樹立起在南鄭的強大權威。
隻是儘管如此,他在南鄭也並不是可以為所欲為的。
他畢竟是劉備的臣,許多改革的事務他沒辦法越過劉備直接實行。
權力在他手中,但名義在劉備手中。
任何的政治改革得不到君王的支持,那最後必然是會失敗的。
正因為如此,所以糜暘才會特地上書給劉備告知他收取吳懿兵權一事。
誠然他是在履行一個臣子的職責,但也是他隱晦地在試探劉備對此事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