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很可惜的是,劉巴並沒有從諸葛亮的臉上,看出半分讚同的神色。
這讓劉巴的心中充滿了失望。
或許很多人以為劉巴覺得自己不是元從之臣,所以一向覺得不自安。
可是若僅僅是這層原因,並不足以讓劉巴如此,畢竟目前受到劉備重用的眾多大臣中,真正是元從的又有多少呢?
況且劉巴本身還是根正苗紅的漢室宗親。
真正讓劉巴感到不自安的是,他心中真正想服侍的明主不是劉備,而是曹操。
最關鍵的是,這一點劉備也知道。
也許劉巴的這個選擇讓人很不解,畢竟劉備一向待他不薄,他本身又是漢室宗親,隻是當世士人擇主很多時候講的是一個性趣相投。
劉巴之所以想拜曹操為主,那是因為曹操是個雄略之主,他禦下治理朝政的手段很對劉巴的胃口。
若是曹操是糜暘的君主,那麼無論糜暘再如何優秀,曹操都不會對他一點防備都沒有。
再加上有著兩漢外戚作亂的先例,曹操不可能不對糜暘做出製衡。
在劉巴的想法之中,曹操的這種禦下方式,才是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的最佳手段。
但是劉備呢?
劉巴是個性格很矛盾的人,他一方麵怕劉備忌憚他,但另一方麵又清高自傲,不願為討好劉備而結交張飛。
劉巴這種矛盾的性格,也體現在他的為臣理念上。
哪怕不想侍奉劉備為主,但隻要他是劉備的人臣一日,那麼他就會為劉備好好辦事。
正因為這種性格,所以劉巴無法對現今大漢的隱患視而不見。
從本心來說,劉巴本人並不厭惡糜暘,但他卻憂慮糜暘的進一步成長。
人性本惡,君就是君,臣就是臣。
一旦君臣的界限模糊了,曆史中發生的事都會再度發生的。
可為何這麼簡單的道理,陛下與丞相為何都不懂呢?
劉巴用不解的目光看向諸葛亮。
麵對劉巴不解的目光,諸葛亮輕輕歎了口氣。
劉巴不知道劉備下一步要做什麼,但是他卻知道。
所以剛剛他想勸一下劉巴,希望劉巴能早日從這處泥潭中抽身。
但可惜的是,從劉巴現在的眼神以及方才的話語中可知,劉巴是勸不回來的了。
政見不同可以商量磨合,但若理念不同,那接下來就隻有分道揚鑣了。
劉巴不知道的是,有些事諸葛亮與劉備不是不懂,但他們卻選擇相信。
諸葛亮歎氣之後對著劉巴言道:“子初所言我知道了,陛下不會對大漢陷入動蕩無動於衷的。”
說完這句話後,諸葛亮從懷中掏出一份文書,他起身來到劉巴的身前,將手中的文書交給劉巴觀看。
劉巴雖不解諸葛亮為何會突然取出一份文書,但他手上的動作卻一點都不慢。
他馬上接過諸葛亮手中的文書看了起來,在看完文書中的內容之後,劉巴的臉上流露出喜色。
陛下終究還是英明的!
文書中是什麼內容,會讓劉巴感到欣喜呢?
這封文書乃是劉備親筆所寫,文書內容是,劉備想讓諸葛亮擬一封昭告天下的詔書。
在那封詔書中有兩個主要思想,一個是讓糜暘暫緩在梁州實行新政,另一個是便是將在三日後,在成都中召開一場大朝會。
到時候劉備將會在那場大朝會中,與眾多臣子共同探討糜暘的新政是否要實施。
儘管劉備沒有明確否決糜暘的新政,但是他讓糜暘暫緩新政實施已經是一個很清楚的信號了。
況且劉備選擇在大朝會上解決這件事,那就代表著隻要這次大朝會順利召開,那麼糜暘的新政很可能會胎死腹中。
畢竟以成都內外那沸騰不已的清議,成都中本就沒有多少大臣支持糜暘的新政。
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大臣“眾誌成城”之下,糜暘的亂政當然會以失敗為結果。
甚至劉備會有這樣的舉措,意味著可能他本身也不看好糜暘的新政。
而在明白這封詔書所釋放出的政治信號後,感覺到即將可以撥亂反正的劉巴,又怎麼會不感到欣喜呢?
諸葛亮之所以會將這封文書給劉巴看,乃是因為他想讓劉巴來擬這封詔書。
“此事,還需勞煩子初捉筆。”
麵對諸葛亮的這個請求,劉巴當然沒有拒絕的理由。
劉備稱帝時,便是劉巴一人為他起草了登基時所需的各種禱文、詔誥、文書。
由此可見,劉巴的才華之橫溢。
況且為天子擬寫詔書,也是他作為尚書令的職責。
劉巴對著諸葛亮一拜後,便應下了此事。
在劉巴朝著諸葛亮一拜的時候,諸葛亮的目光有著難言的意味。
劉巴不知道的是,諸葛亮之所以讓他來寫這封詔書,還有著另外一層目的。
以劉巴之前的舉動來說,若讓他來寫這封詔書,不是更可以讓那些魑魅魍魎感到興奮激動嗎?
到時候,許多人就會自動跳出來了。
可惜劉巴並沒看出諸葛亮的另一層用意,他在應下此事後,便立即想離去起草詔書。
可是就在劉巴走到門口即將跨出去的時候,諸葛亮叫住了劉巴。
麵對諸葛亮的突然呼喊,劉巴不解的轉過頭看向諸葛亮。
諸葛亮看著背對他回首的劉巴,他對著劉巴深深一拜,口中言道:
“子初,好走!”
見諸葛亮隻是與他拜彆,劉巴不以為然,他最後毅然決然地走出了諸葛亮的議事廳中。
往日之中或許他與諸葛亮是同道之人,隻是人皆有心中理念。
理念不同,便各有下場。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