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握住諸葛亮的手,對著他輕聲言道:“朕的身體卿也看到了,再也不複年輕時的健壯。
隻是國事為重,今日糜君用性命為朕博來的大好機會,朕不能放過。”
說到這劉備從身前的禦案上拿起一道詔書,他將這道剛剛親手寫就的詔書交到諸葛亮的手中。
然後他流露出慎重的語氣說道:“這道詔書乃是朕親筆所寫,詔書中的內容是朕要讓太子臨朝聽政,鍛煉處理政事的能力。
而在太子臨朝聽政期間,朝中的一切政務都交由卿決斷,希望卿不要辜負朕的期望。”
聽到劉備語帶凝重的這番話時,諸葛亮眼中已有淚水浮現。
諸葛亮知道劉備為何會提前賜給他輔政的權力,並非是劉備詔書中所說的那般,他想提前鍛煉劉禪的理政能力。
而是劉備察覺到,他的身體可能暫時無法應對接下來那繁雜的政務了。
他需要一段時間好好將養身體。
劉備凝重的語氣中還帶著些許歉意,似乎他感覺到如此勞累諸葛亮,是一種不對。
在意識到劉備內心中複雜的情緒後,諸葛亮的心中感到十分悲傷。
隻是諸葛亮怎麼會不理解劉備的無奈呢?
元從老臣或死或在外,元從二代還需要時間成長。
現在整個大漢中是不缺少相應的治政之才,但能讓劉備完全信任的又有幾人呢?
彆忘了,劉巴今日的所為讓劉備傷透了心,也為他敲響了一個警鐘。
漢室宗親尚且如此,何況他人。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朝野上下,劉備能夠托付的就隻有諸葛亮一人了呀。
迎著劉備有些歉意的目光,諸葛亮暫息悲傷之心。
他現在要做的就是讓劉備放心,好好養病。
所以麵對著劉備的托付,諸葛亮手握詔書微微退後一步,對著劉備涕淚參拜道:
“臣敢不竭儘心力,死而後已乎!”
自他跟隨劉備的那一日開始,他就如同糜竺等人一般,將自己的一生都托付給劉備的大業之上了。
聽著諸葛亮在他身前的鄭重承諾,劉備的內心安定了一大半。
他這一生經曆過許多背叛,但上天眷顧他的是,有著一部分人永遠對他至死不渝。
隻是劉備還有著一點要對諸葛亮囑咐。
“待相應罪證整理出來後,卿切記不可手軟,該族則族。
今日的一切,並非是糜君一人所造就的大好局麵,雲長等人若在天有靈的話,也是希望那些宵小罪有應得的。”
在說這番話時,劉備的語氣充滿著冷厲。
劉備知道關羽、糜竺、孫乾、簡雍等人之所以會先他一步離去,乃是因為他們的身體中都有著暗傷。
可以說是他們用自己的生命,將自己扶上了這個皇帝的寶座。
既然如此,無論是為了大漢還是他那些同道的在天之靈得到安慰,劉備都不希望那些罪有應得的益州世家還能存活在這個世上。
在聽到劉備的這點囑咐之後,諸葛亮鄭重的點點頭。
麵對宵小,一向寬容的他,並不缺乏鐵血手段。
見劉備已然吩咐完所有事,諸葛亮不想打擾劉備休息,主動對劉備提出告退。
在得到劉備的允準之後,諸葛亮便回轉身體朝著殿外走去。
劉備寢殿內時不時有微風闖入,在殿內燈光的照耀下,顯得諸葛亮落在地上的身影搖晃不已。
隻是雖然這時殿內的燈光昏暗,但在劉備的眼中,諸葛亮那搖晃的身影似乎在發著光。
產生這種錯覺的劉備,不自覺地叫住了諸葛亮。
聽到劉備的呼叫,諸葛亮連忙轉身用詫異的目光看向劉備。
難道陛下是還有什麼事要吩咐嗎?
劉備在看到諸葛亮眼角掛著的眼淚後,他微微笑了笑。
感到十分疲累的他,這時硬撐著在諸葛亮的目光下坐正身體,然後對著諸葛亮溫聲言道:
“朕尚在,卿勿憂。”
“天暗路險,請卿慢行。”
聽完劉備這兩句帶有特殊含義的話語後,諸葛亮內心中浮現了安定的情緒。
他眼中的這個男人雖白發蒼蒼,卻一直是大漢的主心骨。
有他在,自己很安心。
諸葛亮迎著昏暗的燈光對著劉備深深一拜,然後便毅然決然地轉身退出了劉備的寢殿之外。
自己也要讓他安心。
見諸葛亮堅定的離去的背影,劉備的嘴角也流露出安心的笑意。
或許今夜劉備的寢殿光線昏暗,但幸運的是,今夜這座寢殿彙集了劉備與諸葛亮這對君臣。
光線的昏暗,並不能掩蓋這對君臣身上散發出的,令後世人無數人為之傾倒的光彩。
...
當第二日的陽光照在成都中時,諸葛亮依照劉備昨夜的吩咐,將劉備的三道詔命給及時公布了出來。
在那三道詔命中,其他兩道雖讓人有所驚訝,但相比於那一道劉備讓太子聽政,諸葛亮輔政的詔令,它們所帶來的影響卻遠遠不及它。
昨日剛剛發出那樣的大事件,成都城中本就處在人心動蕩的情況下。
現在劉備又有這道詔命傳出,一時間成都城中的人心更加浮動起來。
畢竟儘管劉備有意隱瞞他的病情,但在這個節骨眼,劉備卻突然將一切政事大權都交給諸葛亮與不成器的太子,這實在不能讓人浮想聯翩。
或許許多人不能猜出事情的真相,但這不影響他們發散思維開始胡亂猜想。
一時間各種動搖人心的謠言在成都的大街小巷流傳。
那些謠言有些是自發產生的,有些則是有心人故意散播出去的。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況且這時候眾多益州世家還活的好好的。
那麼他們暗中的反撲勢必會在醞釀著。
坐以待斃,從來就不是他們的風格。
在種種謠言的散發下,成都內的人心越發動蕩起來。
而這種動蕩在天亮之後,正在以常人難以想象的速度,向著整個大漢快速輻射而去。
昨日人們隻以為大漢即將麵對一場猛烈的暴風雨,但是有些有識之士卻已經敏銳地看出,接下來大漢要麵臨的其實是一場足以影響國本的大地震。
包括諸葛亮。
隻是無論是暴風雨還是大地震,諸葛亮會怕嗎?
他可是臥龍!
也就在今日,在諸葛亮的安排下,一騎信使快速的從成都城駛出,朝著梁州飛快的趕去。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