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情況是,再險峻的要塞也需要一定兵力據守,否則要拿下都不是什麼難事。
就如季漢末期的陽平關失守一般。
劉曄在講完他想出的具體戰術之後,曹丕便將目光轉向了曹真,他想聽聽曹真的看法。
畢竟來日南征的主帥是曹真,任何戰術都需要他的首肯才能施行。
而曹真在聽完劉曄獻上的戰術之後,他思索一番後,他的臉上便流露出笑意:
“侍中大才,真拜服。”
曹真的這番話,無疑是肯定了劉曄的戰術。
儘管劉曄一直沒得到曹氏宗親的完全認可,隻是曹真是通曉兵略的人。
劉曄所獻的兩個戰術,既不與楊阜的南征方略衝突,又可大大提高他南征的成功率,他為何要反對?
至於劉曄的戰術中,需要他等一段時間,這在曹真看來算不得什麼大事。
曹真之所以想南征,完全就是為了大魏,不是為了自己建功立業。
那麼隻要劉曄所言有理,那麼他並不介意多等上一段時間。
隻是曹真心中還有個疑問,曹真對著劉曄問道:“侍中以為,我軍來日南征之時,當動用多少兵力才足夠?”
兵出數路有著許多好處,隻是相應的耗費的總兵力肯定是不低的。
麵對曹真的詢問,劉曄心中早有答案。
“當在十萬左右。”
當劉曄的這句話說出來後,在場的諸臣無不對他側目。
怪不得劉曄會建議曹真等上一段時間。
就算不是為了等最佳的時機,單單要籌備十萬大軍的相應軍械糧草,恐怕都需要不短的時間。
隻是雖然內心中有著驚詫,但在座的人都知道,對於大魏來說要拿出十萬大軍,並不算什麼難事。
近幾年以來,儘管大魏在前線屢戰屢敗,但後方的經濟發展一直都沒停過,何況大魏的國力本來就十分雄厚。
曆史上的同一時期曹丕攻打數次孫權時,動用的大軍總兵力也都在十萬左右。
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次,是被史書明確記載的“廣陵觀兵”。
“戎卒十餘萬,旌旗百餘裡”。
單單正兵就有十餘萬,還不算相應的輔兵民夫,這便是大魏國力的一個縮影。
而目前整個季漢的正兵加起來,還不足十萬。
大臣都知道這一點,身為當家人的曹丕自然也知道。
所以儘管眾臣臉上都有著驚詫,但曹丕卻很爽快。
“那就起十萬大軍,橫掃漢中。”
在曹丕看來,大魏又不是拿不出這般家底。
況且要攻打的可是糜暘,對於這樣一個快成為他夢魘的敵人來說,若是兵力派的少了,那他反而會不放心。
在曹丕說出這句話以後,哪怕陳群與陳矯二人心中有著極大的不情願,他們二人在這時候也不敢違逆曹丕的決定。
十萬大軍所需要的軍械糧草是海量的,到時候這些還不都是他們去籌備。
一想到即將要麵對的海量公務,陳群與陳矯二人心中就充滿著苦澀。
可是相比於陳群與陳矯二人的苦澀,曹真臉上卻流露出感動之色。
他在感謝曹丕如此信任他。
曹真對著曹丕深深一拜,口中說出了告退的話語。
既然相應的軍務都已經談妥,那麼他是該回關中的時候了。
回關中備戰。
麵對曹真的告退,曹丕心中有著不舍,但他也知道軍情緊急,所以他便允準了曹真所請。
在曹丕的允準之下,曹真馬上就離開了大殿之中。
他一向如此雷厲風行。
等曹真離去後,曹丕便開始安排起其他事務。
曹丕看向司徒華歆言道:“派往南中與江東的使者人選,就有勞卿費心了。”
楊阜所獻的南征方略中有個很重要的內容,便是要派出使者分彆前往南中與江東。
這一點的必要性,華歆從剛才曹真的敘說中已然知曉。
隻是派去南中的使者好選,派去江東的人選卻不好選。
原因無他,儘管南中多是異族,但孫權在世間的名聲比南中異族還差。
猶豫一會之後,華歆將心中的顧慮說了出來。
“孫權唯利是圖,若無大利,恐他不會襄助我朝。”
聽到華歆的顧慮後,在場的諸臣儘皆沉默不語,就連一向智計百出的劉曄也是如此。
孫權實為一地諸侯,能讓他心動的利益,不是他們這些人臣應該提的。
諸臣的表現被曹丕看在眼中,對於華歆的這層顧慮他也早有想過。
相應的,他心中已經有了一個決斷。
“讓使者告訴孫權,朕願與他結秦晉之好。”
曹丕此言一出,在場大臣皆麵麵相覷起來。
以聯姻為合作的籌碼?
若以這個為條件的話,孫權倒的確很有可能答應。
曹氏與孫氏聯姻,早已有之。
曹氏與孫氏的每一次聯姻,都代表著一次短暫的政治聯盟。
隻是諸臣沒記錯的話,曹丕對孫權可是十分厭惡的呀。
沒想到為了南征,一向對孫權厭惡的曹丕,竟然會主動提出這種條件。
想到此,在場諸臣的內心開始浮現出一種期待。
在熱血澎湃的當世,誰想做畏縮避敵的人?
縱算是將委曲求全當做飯吃的江東,也不乏許多熱血男兒。
之前他們畏縮避敵,很大程度上是受了曹丕的影響。
現在他們看到曹丕好似重新恢複鬥誌,那麼身為人臣的他們,心中自然也不會再有所退縮。
備兵十萬,鏖戰漢中,誰勝誰負,尚未可知。
在商量完所有的事情後,曹丕便下令讓所有大臣都先行退下。
在大臣離去之前,曹丕嚴令諸位大臣不要透露出今日商議的所有事。
他到時候要給糜暘一個驚喜。
麵對曹丕的嚴令,諸位大臣皆臉露慎重的一一離去。
隻是曹丕雖然想的很美好,但有一點他卻不知道。
梁州現在有個機構叫司聞曹。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