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漢軍不好戰勝,我們便退回來彙合其他大軍,再籌劃下一步。
這樣一來使者將來也不會怪罪我們不儘心為大魏辦事。”
高定在聽完孟獲想出的妙計之後,他臉上的喜色越來越盛。
可惜高定沒有文化,實在想不出什麼詞語稱讚孟獲,他隻是大笑著拍掌說道:“好!”
之所以高定會覺得孟獲的計策好,乃是因為孟獲的計策可以達到一舉兩得的效果。
或許從整個天下的視角來看,高定與孟獲這兩位蠻王的稱號,更像是一個笑話。
他們二人本身也算不上當世的智士,但不代表他們二人就是傻子。
高定與孟獲二人會輕視諸葛亮,但卻不會無視。
更何況就算諸葛亮無能,但高定與孟獲二人聽說,在諸葛亮的南征大軍中,有著一部來自梁州的精兵。
糜暘的威名高定與孟獲可是聽過的,對於他派來的精兵,他們不可能會輕視。
故而孟獲才想著先與諸葛亮打上一場,試探下敵軍的虛實。
或許對於其他大軍來說,這一仗若是打敗了,有可能會讓他們遭受重創,但對高定與孟獲來說,他們卻不會有這個擔憂。
因為他們的部眾,從本質上來說都是他們的族人,對他們的歸屬感很強。
除非他們二人身死,否則他們的部眾是不會輕易歸順諸葛亮的。
而隻要他們的部眾不想歸順諸葛亮,那麼萬一敗了就敗了,大不了逃入群山中就是。
對於當地土生土長的彝人來說,這對他們幾乎算是一種天賦技能。
崇山峻嶺對敵人來說是天塹,但對南中的彝人來說,卻是他們最熟悉的地方,也是他們最後的天然屏障。
故而孟獲提的計策,可以說對他們百利而無一害,怎麼能不讓高定感到欣喜呢?
大笑著過後,高定便讓族人呈上來許多酒肉,然後便與孟獲一起歡快的食用起來。
從高定的這副表現來看,他似乎是覺得勝利就在眼前?
高定不傻,但著實也算不上很聰明。
...
在一夜的歡愉過後,第二日一早高定與孟獲便分彆帶著各自的部眾朝著僰道縣進發。
南中一地乃是彝人與漢人雜居的地域,在這裡彝人的數量是很多的。
而南中的彝人又大多聚集在越嶲郡與益州郡中。
在這種情況下,高定與孟獲分彆作為兩郡的彝人首領,他們手下的部眾肯定不少。
畢竟彝人與漢人不同,由於彝人世世代代生活都頗為困苦,這養成了他們悍勇無畏的性格。
若真正完全動員起來,彝人甚至連族內的女人也可以上陣殺敵。
當然目前還未到生死存亡之際,故而兩位蠻王並未將族內的所有彝人召齊。
但在他們召集大部分族人的情況下,兩人合軍之後總兵力也達到了萬餘。
萬餘大軍,這種數量的兵馬,放在中原也是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而這萬餘大軍,也是高定與孟獲二人心中最大的底氣。
作為蠻王,高定與孟獲二人帶領族人出征的行軍路線,很是不同尋常。
為了趕時間,他們並未從官道或者從河流向著僰道進發。
他們在率軍離開越嶲郡之後,便一頭紮進了犍為郡的大山之中。
益州南部山脈縱橫,這就導致許多官道都是繞路修建的,若是尋常的大軍哪怕再趕時間,也隻能順著官道乖乖繞路前進。
但對當地土生土長的彝人來說,既然山擋在他們的前方,那麼便直接從山中過即可,當年沙摩柯領軍支援公安時也是這麼做的。
講究的就是一個直線距離。
因為彝人特殊的行軍路線,不過幾日後,他們就來到了僰道縣外。
而因為萬餘彝人一直在深山茂林中行軍,故而哪怕諸葛亮在到達僰道後派出了許多斥候,但那些斥候根本就沒辦法提前探查到彝人大軍的行蹤。
等到彝人大軍從僰道外的深山中現行之後,諸葛亮派出的斥候方才探查到他們的到來。
可這時高定與孟獲所率領的大軍,已經離僰道縣很接近了。
在探查到有上萬敵軍突然出現在不遠處後,漢軍斥候在大驚之餘,便立即將這個消息報到諸葛亮的手中。
就在諸葛亮得知這個消息後不久,一隊孟獲派出的使者也來到了僰道縣外,請求諸葛亮的接見。
正在召集諸將議事的諸葛亮在得知這個消息後,心中有些驚訝。
蠻人的想法,果真不能按常理推斷。
但最後諸葛亮還是讓人將孟獲派來的使者帶到他的大帳中。
孟獲所派出的使者,乃是他的親弟弟孟優。
孟優在被漢軍帶到諸葛亮的大帳內後,他便見到了坐在上首的諸葛亮及一眾大漢的將領。
在初見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氣度雍容的儀表便讓孟優有些心生敬佩。
諸葛孔明果真如傳言中所說的那般,觀之相貌不似凡人。
當世人,比後世人更加看臉。
隻要儀表夠好,哪怕是敵人也會心生好感。
可喜歡諸葛亮的儀表歸喜歡,孟優尚未忘記自己此番前來的目的。
不過還未等孟優開口,帳內就有一人指著孟優的鼻子怒斥道:
“爾等叛賊,還有臉自稱使者乎!
大漢一向待爾等不薄,爾等為何反叛?”
怒斥孟優的人,正是諸葛亮的主簿楊儀。
在楊儀的怒斥之下,帳內的諸多漢將也對孟優怒目而視起來。
但孟優自小與彝人生活在一起,脾性與茹毛飲血的彝人十分相似,區區怒斥倒還不至於讓他慌亂。
麵對著楊儀的怒斥,孟優驕橫地抬頭言道:“蓋聞天無二日,土無二王,今天下鼎立,朝廷有三,是以遠人惶惑,不知所歸也。”
幼嗬!
當聽到孟優的話語後,楊儀的怒氣更加升騰。
區區蠻人,竟敢桀慢至此?
什麼叫夜郎自大,他今日算是見識到了。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