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李風前往潁川的時候,公孫瓚也迎來令他崛起的契機。
十一月,黃巾軍首領管亥經過數年發展,重新在青州集結出三十萬人,浩浩蕩蕩進入泰山郡,以圖劫掠。泰山太守應劭親率文武與管亥數次交鋒,前後斬首數千級,繳獲老弱婦幼萬餘人,輜重金銀二千兩。
黃巾軍數戰不利,管亥率眾退出泰山郡,轉攻樂陵,欲借道平原郡與盤踞在八百裡太行山內的百萬黑山軍會合。
樂陵郡和平原郡都是公孫瓚的地盤。
聞知此訊,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在黃河北岸迎頭痛擊,大破青州黃巾軍,斬首三萬餘,
黃巾軍丟棄輜重,想渡過黃河撤還青州。
可是,已經殺瘋了公孫瓚哪裡會放走這個揚名立萬的機會?等黃巾渡河過到一半時,公孫瓚率軍出擊,再次大敗黃巾軍,俘虜十萬餘人,死者數萬,黃河水都被鮮血染成了紅色,
此戰公孫瓚繳獲車輛、甲胄和財物無數。管亥僅率萬餘人,狼狽逃回青州。
公孫瓚由此威名大震,聲威遠播。
隨後,公孫瓚攜大破黃巾之威,兵逼冀西九郡,諸郡縣懾其強武,紛紛叛離袁紹,歸附於他。
袁紹非常驚恐,授於公孫瓚堂弟公孫範為渤海太守印鑒,派他到南皮遊說公孫瓚,想與公孫瓚息兵止戰,共謀發展。
但公孫範一到渤海,便帶著軍隊協助公孫瓚攻破青州和兗州北部殘餘黃巾軍,取其青壯成軍,並占據當地,兵勢日益強盛。
公孫瓚遂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將冀州治內郡縣官員全部換成了自己人。
至此,幽州武人公孫瓚,以庶子的出身一路玩命,終於成長為中原地麵上最能打的諸侯。
地盤橫跨三洲,治下人口兩百多萬,兵馬二十餘萬,其中五萬是精銳騎兵;甚至連騎兵中的精銳白馬義從,也已經發展到萬餘人。
此時距離第二次諸侯討董結束還不到一年,時間剛剛步入初平二年191年)。
轟轟烈烈的二次諸侯討董以朝廷西遷,放棄了對關東地區的控製權而結束,關東地區自此陷入分崩離析的亂局之中。
當看到身為皇室宗親的劉備都參加會盟的時候,各路諸侯都意識到,漢室這麵旗幟是扶不起來了,要想在亂世中生存下去並逐鹿中原,唯有發展自己的勢力。
諸侯討董剛結束時,袁紹雖名望滿天下,但其實實力縮小的不值一提,他隻是靠著袁家巨大的名望才得到了四個軍師類大才的投奔,但在亂世爭雄,光有聲望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足夠的實力。
於是討董還沒結束,袁紹就聽從了謀士逢紀的建議,把目光瞄準冀州。
逢紀給袁紹的建議是"“夫舉大事,非據一州,無以自立;若據冀州,北和劉備,南圖天下,則霸業可成也!”
當時的冀州牧韓馥雖然是個沒主見的人,卻敏銳的察覺到袁紹有圖謀他冀州的企圖,所以一直對袁紹防範甚嚴。討董還沒結束,就把撥給袁紹的5000兵馬要了會來。
等討董一結束,乾脆將袁紹阻擋在冀州之外,令其不能回轉渤海袁紹之前是渤海太守,渤海太守印鑒在其手中)。
袁紹在眾謀士的建議下,暗中聯結公孫瓚南下進攻韓馥,同時派人去勸說恐嚇韓馥,意圖令其將冀州相讓。
韓馥在聽了袁紹派來的說客荀諶一番威逼利誘後,很快就有了""讓賢""的念頭。期間雖有謀士沮授""袁紹孤客窮軍,仰我鼻息,譬如嬰兒在股掌之間,絕其哺乳,立可餓殺""的精辟建議,奈何韓馥還是將冀州牧的職位拱手讓給了袁紹。
袁紹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冀州,實力一飛衝天,事業也迎來了向上期。
但是,還沒來得及高興多久,公孫瓚就崛起了。
由於公孫瓚麾下的士卒有相當一部分是常年在邊境對烏桓作戰眾曆練出來百戰精銳,而袁紹麾下的士兵隻是繼承韓馥得來,都是些沒經曆過什麼戰事的新兵,隻有韓馥的叛將。也就是袁紹現在的聯盟麴義,麾下有一支八百人的先登死士,曉習羌鬥,兵皆驍銳。
在袁紹相約公孫瓚共分冀州之前,麴義就已經先一步與韓馥翻臉,占據郡縣,擁兵自重。
韓馥屢戰麴義,不能勝,又聞公孫瓚將南侵,內外交困之下,便將冀州這個爛攤子讓給了袁紹。
袁紹受讓冀州後,境內一度呈現出三足鼎立的局麵——公孫瓚占據冀州東部,麴義占據冀州南部,袁紹統領冀州中西部。
不過,袁紹很快便說服了麴義站在自己這一邊,共同對抗公孫瓚。
麵對來勢洶洶,手握二十萬兵馬的公孫瓚,袁紹對僅有800人的先登死士根本不報什麼希望。
再加上自己的八大謀士的軍師技都是以“免技能傷害”為主,並沒有能抵抗騎兵衝臉的軍師技;袁紹隻好儘力向公孫瓚求和,避免發生戰爭。
袁紹覺得自己根本打不過公孫瓚。
何況還不知道幽州牧劉備有沒有在給公孫瓚撐腰。
公孫瓚也是這麼認為的。
於是,麵對袁紹的服軟,公孫瓚日益囂張,不斷派兵進逼冀西九郡,武力搶占地盤,擠壓袁紹的生存空間。
袁紹對此並沒有太多辦法,隻能逐步後撤,避免與公孫瓚開啟大規模戰事。
好在,公孫瓚並不是隻盯著冀州一處地盤下手,在進逼冀州的同時,又令部將向東占據青州全境,向南攻略兗州,兵鋒直逼東郡。
三線出擊!
這讓袁紹大鬆一口氣。
袁紹一邊加強訓練士卒,整頓軍備,一邊派辛毗出使兗州,聯絡東郡太守曹操共擊公孫瓚;另一邊派荀諶出使涿郡,探聽幽州牧劉備的口風,看看劉備到底會不會插手冀州之爭。
如果劉備不插手冀州之爭,那他袁紹說不得要與公孫瓚一戰了。
因為他已經退無可退,再退就要退出冀州了。
如果劉備有意插手冀州之爭……那也要儘量說服劉備保持中立。
無論付出任何代價!!
冀州可是他袁紹憑本事忽悠來的,絕不能拱手讓給公孫瓚。
……
涿郡,州牧府。
眾文武分列左右,劉備高坐主位,看著筆直立在堂下的冀州來使,淡淡問道:“如果先生此來是為袁氏做說客,勸我保持中立的話,那便不必開口了。”
荀諶拱了拱手,認真的說道:“在下此來並非為袁氏做說客,而是為明公一世英名而來。”
“哦?似我這等織席販履之輩,竟也有英名?”
荀諶大聲說道:“自是有的!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昔日高祖皇帝也不過是汜水一亭長,光武帝不過是南陽一牧童,明公萬不可妄自菲薄啊。”
“現今群雄並起,社稷傾覆,天下離亂,百姓倒懸,以在下觀之,非明公不可濟世!”
“承蒙先生高看,備愧不敢當,愧不敢當啊…”
劉備笑嗬嗬看著荀諶,“既然先生都認為我可濟世,那為何卻投奔了袁氏呢?想來,先生應是更看好袁氏,而非我劉備啊。”
“明公有所不知,那公孫瓚乃是一個寡德殘暴之人,曆來不遵王法,恃武逞凶邊地,縱容士卒殺吏害民,劫掠大族,民怨沸騰!今又為一己之私,蓄意挑起爭端,置冀州數百萬百姓於水火之中,明公與此人為友,著實令天下向投之士寒心啊,非我等不投明公,而是明公已經做出了選擇,放棄了我等!”
荀諶傲然環顧眾人,繼續對劉備說道:“明公座下諸公,多為四海飄零之士,幾無大族子弟,這難道還不能說明什麼嗎?”
這話倒是事實。
在這個時代,如果沒有世家的支持,那便算不得真正的豪強,稱霸天下的阻力也會非常之大。
時至今日,劉備已經貴為幽州牧,坐擁北方一半天下,可世家大族子弟來投者卻是寥寥。
劉備一度以為是自己待遇開得不夠好,連連給治下官員升職漲薪,分配府邸,另外還安排丫鬟仆從,把所有能給的待遇都拉到了頂。
但是依舊收效甚微。
現在聽荀諶這麼說,似乎原因是出在和公孫瓚交好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