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進入草地賽季的那一刻起,桑普拉斯就不斷強調,高文必須將紅土的戰術風格全部遺忘,進入全新模式:
進攻,進攻,再進攻。
今天比賽的前兩盤,高文也是這樣做的,但效果,差強人意,最主要還是球感問題。
高文是一位依靠頭腦打球的球員,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的比賽,應該如何調整。
他相信桑普拉斯的戰術策略是正確的,進攻才是草地賽場的正確打開方式,他不準備顛覆否定這一點,否則即使僥幸逆轉擊敗伊斯托明晉級下一輪,但接下來的比賽他也還是需要麵對相同的問題。
但是,在自己球感不佳的情況下,冒然進攻就等於無頭蒼蠅一般,不僅沒有效果,而且還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就好像女王俱樂部杯裡的克耶高斯一樣,根本不需要高文動手,克耶高斯擊敗了他自己。
所以,第三盤開始,高文就有意識地增加回合球的糾纏,通過底線回合的戰術組合來調整比賽節奏。
一方麵,尋找球感,也是尋找進攻手感;另一方麵,打亂伊斯托明的節奏,儘可能進入自己的舒適領域。
效果,從比分就能夠直觀看出來,第三盤,高文的盤分首次到了五,比起前兩盤來說有著小小的進步。
儘管速度不快,但高文也確確實實正在摸索自己的草地風格——
和紅土賽季一樣,這需要一個過程,隻是,這次高文必須在溫布爾登的舞台上,繼續完成這個過程。
視線,重新回到眼前這一分。
拉鋸纏鬥,是高文故意製造出來的局麵。
高文察覺到伊斯托明的些許急躁,希望儘快拿下這一分乃至這一局,重新站穩腳跟,再次取得比分的領先,儘可能將壓力甩到高文這一邊。
於是,高文的首要任務就是拖住比賽,通過這樣的拉鋸讓伊斯托明洶湧的情緒繼續發酵,持續不安。
也許,他能夠拿下這一分,也許不能;但比起分數來說,更重要的是布局,他需要動搖伊斯托明的信念。
回合球,就這樣形成了。
本來,伊斯托明的進攻就不具備爆發力,如果高文不冒險進攻,而是通過落點分配遏製伊斯托明的進攻,那麼來來回回的拉鋸輕而易舉就能夠僵持下去——
草地比賽硬生生磨成紅土比賽。
一來一往。
十個回合。
你來我往。
十五回合。
僵持不下。
轉眼之間就已經二十回合,伊斯托明完全主導進攻,但線路和落點沒有威脅,也就遲遲沒有拉出空檔,反而被高文的落點分配全場調動,兩個身影滿場飛奔,來來去去的回合始終維持均勢,沒有打破平衡。
可以明顯感覺到,空氣正在慢慢膠著起來——
二十五回合,僵持還在繼續!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