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豪紳相當之恐怖,卻也不是毫無破綻……”
整片江南張明圖不敢說很了解,但在劍邑這一畝三分地他倒是了解的很清楚。
王、李二家多年以來互相聯姻,血脈交融,但這卻還不是兩者同體連質的緣由,真正讓他們聯手的是利益。
一家負責利用縣令韓瓊的關係,倒賣糧庫之中的糧食。
另一家則用漕運運將糧食散發出去,銷往各地。
而他們兩者取信之關鍵還在於倒賣兵庫之中的武器。
他們隱隱聯通外界,販賣出相應的兵器、甲胄,此等事情牽一發而動全身,甚至可能導致生死族滅。
如此之後,利益互相糾葛才真真正正的連接在一起。
江南號稱魚米之鄉,按常理來說糧食之類的並不欠缺,糧食在此地賣不上高價。
但往往很多時候不按常理而來,江南水路極多,漕運發達,同時也洪災極多。
一旦發生洪災,當年的糧食很有可能顆粒無收,餓殍遍野,各地糧商就可以趁機加價。
大肆販賣糧食,普通麵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或者漁民,當然沒有幾個油水可掛。
但往常那些生意做得不錯,家中頗有資財的人物,麵臨餓死的窘境,當然願意花極高的價錢購買糧食。
而且最普通的農夫和漁民也不是無絲毫餘財,他們可以賣自己,還有祖上的田產。
祖上的田產在洪水泛濫之時,既沒糧食又沒吃的,當然會低價賣了。
若是連祖產都沒了,那就隻能賣賣自己。
能夠在洪災之中活下來,要麼是身強體健,要麼就是有一技之長,各位地主都很願意收下這樣的佃戶或者長工。
各地漁民和農夫都知道賣身賣主,慘是飲鴆止渴,但一個是馬上要死,一個是未來才死,他們沒得選擇。
而倒賣國庫之中的糧食倒也不是完全死路一條。
江南畢竟是魚米之鄉,在糧食豐收的時候各地豪紳聯手打壓糧價,低價收購得來的糧食又可以填入國庫之中。
一來二去,家產自然豐厚。
張明圖的那份調查報告寫得相當之詳細,把其相應的手段計謀都寫得出來。
隻是即便清楚這些豪商、富紳的手段也沒有辦法,他們用的是堂皇之計。
大肆而發國難之財。
對劍邑的各大豪紳來說,無論是天災、豐收,於他們而言,都是一場盛大的狂歡。
局勢糜爛至此,遠非一日之功。
張明圖回想調查報告時,總是忍不住想起《讓子彈飛》。
“還是需要從長計議,他們勢力太過於龐大,必須學會分化瓦解,找到他們的內部矛盾,以此來進行對抗。”
張明圖默默思索。
江南之地,朝廷不是沒想過解決。
但田產多歸於豪紳,整片江南之地的佃戶、長工已經占據九成九,真正自己擁有田產祖產的人,百不存一。
即便是有人主動為這群人伸張正義,到公堂之上,受人欺壓的店小二也隻會說是自己沒眼睛,主動撞到了武舉人的拳頭上,臟了武舉人的拳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