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針灸絕學,重現天日
周建德微微張著嘴巴,好片刻時間,才從這略顯詭異的情況下回過神來,無比好奇的問道:“你怎麼記住這些內容的?”
“我接觸針灸四十多年,每隔幾天都會拿出以前研究過的醫書看上幾次,每次都有新的收獲,其中的內容我也記得一些,可也隻是極少數的內容,而且還記得不是那麼清楚。
你剛剛說的,涉及多本醫書,內容雖說都是關於針灸的,可你主業是中醫內科,關於針灸的都記的這麼清楚,那內科方麵的知識豈不是記得更清楚?”
周建德怎麼也無法相信,一個才接觸針灸不到十天的人,能夠記住針灸書籍中那麼多內容。
這不是一本書,而是多本。
而且,即便是一本書,彆說十天了,就是給某個人一年時間,恐怕也很難做到像陸軒這般張口就來,一點頓挫都沒有。
古代的醫書,都是文言文寫的,不像普通話,記憶起來相對簡單。
一篇五百字的文言文,有時候比一篇數千字的普通話寫的文章更難記憶。
而醫書中,專業術語又多,記憶難度更大。
因此,也可不分左右,也不配合“緊按”或“緊提”,在臨床上的話,效果應該也與之相同。”
陸軒用一番話說了《醫學入門》和《針灸問對》的相同之處,也有差異的地方,最關鍵的還是將《醫學入門》中提到的內容與最開始提到燒山火和透心涼的《金針賦》做了一番比較,這若非對幾本書內容了解通透,是絕對做不到的。
次進至人,人部即是腧穴深度的中13處,提插、撚轉如前數;
賦文之意,實即為此。”
可見產生熱感與涼感,乃是經氣已補而實、已瀉而虛的標誌。
其實,兩人心裡想的是,他們想說也說不了啊!
次退針至人部,同前提插、撚轉六次;
再退至天部,亦同前法施術;
在這種情況下,他哪裡還敢想著收徒。
賦文中“三進三退”與“三出三入”,若是按照我的理解,那就是三度進針、退針的意思。
這一刻,周建德已經不知道該說什麼。
彆說周建德要將他們逐出師門了,即便不會,兩人也不可能將這等絕學傳出去的。
“接下來再說說我對“九陽”、“六陰”、“三進三退”、“三出三入”及“慢提緊按”、“緊提慢按”的一些理解,若是單去理解詞語,其實很難,可若是將文中語氣聯係起來理解,就簡單得多了。
“不過,說實話,《針灸大成》中對“先淺後深”與“先深後淺”的認識,與《針灸問對》相同,也存在二部與三部進退針的矛盾。
為此,燒山火的三進一退與透天涼的一進三退,就其整體來說,倒不如將其各視為一個進退針的過程,這樣稱為一度。
此外,《針灸問對》與《醫學入門》中均指出,施行手法後須用行氣法,使氣行至病所,這一點《金針賦》中並未提到。”
“問題僅在對分部的看法上有分歧。按“先淺後深”就是徐進針而疾退針的意思;“先深後淺”則可認為即疾進針而徐退針的文字變換,所以這二句話實即指出燒山火與透天涼的進針、退針應遵循徐疾補瀉法的原則進行操作。
欣喜的同時,更是驚訝。
還必須具備各種行針的操作,提插即為其中之一。提插補瀉法以“慢提緊按”為補,“緊提慢按”為瀉。
但如要求對《金針賦》原意作正確的解釋,我倒是覺得應以三部進退針為準。
進針、行針的實操的話,應該是先進針至天部,也就是腧穴深度的上13處,慢提緊按九次,按針時左轉;
沒有漏洞。
因為針刺的過程,除了必須具備的進針退針動作外,要達到一定刺激量的要求。
起碼在他所能理解的範圍內,陸軒對燒山火和透心涼的理解完全找不到一絲一毫的漏洞,就好像,這兩項針灸絕學本就應該就是如此,就是應該這麼操作的,就是要這麼行針得氣。
如不效,依前法再施。””
看著眾人都盯著自己,陸軒也知道不說不行,可下意識的還是咽了咽口水,“周老,有一次性杯子嗎?倒點水喝,講了這麼久,都有些口乾舌燥了。”
但即便如此,陸軒也沒承認,而是笑著說道:“那我就再說說《針灸大成》,《針灸大成》中,提到“燒山火,能除寒,三進一退熱湧湧,鼻吸氣一口,嗬五口……
陸軒剛說完,就看到之前已經紮針的患者一臉鬱悶的看著他們,看著對方身上的毫針,這才不得不提醒道:“周老,要不先幫他把針取出來再說吧。”
周建德輕輕點頭,的確,進退針的話,針灸書籍中記載的都一樣,這一點沒什麼疑點,自是不用多說。
陸軒肅然起敬,心想周老不愧是甬城針灸大師,他能說的這麼明白,主要還是有心聲幫助,而周建德可卻完完全全靠的是自己對醫書的研究。
女人聽到這話,想了想,雖然想早點紮完早點回去,看聽周建德對燒山火如此推崇,她心中也是多了一絲好奇,於是答應了下來。
不過,即便如此,周建德想了想,還是說了一些自己的意見:“小陸醫生,你的做法讓我很敬佩。
因此,要達到陽氣入實,充滿於腠理的目的,就須將陽引入陰,即從外部引入內部,放在燒山火一技上來說,便是將天部所生的陽氣逐層引入地部,使陽熱勝過陰寒,就是所謂“回陽”;
要陰氣隆至,則必須在陽邪已退之後,陰勝於陽,才能達到目的,故須將陰引入陽,即從內部引入外部,將亢盛的氣火,由地部逐層引導至天部而散泄之,陽去陰至,便是所謂的“倒陰”。
考慮到臨床上為了配合徐疾補瀉的需要,往往將一個進針或一個退針的過程分解為二個或三個,就是二部或三部進退針法。
搓法的操作,《金針賦》另一段文字中僅指出:“搓以去病”,不過並沒有進一步的說明。查考《普濟方》十四法中的記載,則知其應用於治療虛寒,實熱的病,在元末明初已具端倪,故徐風將其結合在燒山火與透天涼手法中應用,也是很正常的。
連聯南中醫會館的邀請都收不到,根本達不到他的要求,所以這些年他基本上也都是關上門自學,除非出去交流,才有機會探討一番針灸的未來和發展。
至於“鼻吸氣一口,嗬五口”與“口吸氣一口,鼻出五口”,乃楊氏所雲,《金針賦》中卻沒有這樣的記載。”
而且,兩人也不是傻子,這種東西,傳出去那就是瘋了。
陸軒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解釋,隻能都推給天賦了。
想到拜師學藝,周建德眼睛閃閃發光,這個,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故若就機理而言,將“先淺後深”理解為“二進一退”或“三進一退”,將“先深後淺”理解為“一進二退”或“一進三退”,都與徐疾補瀉的原則沒有抵觸。
在補瀉手法中,徐疾補瀉以徐進疾退為補,疾進徐退為瀉。
行針手法則是進針直至地部,在該部緊提慢按六次,提針時右轉;
哪怕是他,也是羨慕無比。
不會……吧?
陸軒在短短十幾分鐘的時間裡,說的內容太多了,他們兩個彆說記住了,能夠記得十之一二都難。
周建德肅然起敬:“倒是我思想陳舊了些,以為這燒山火和透心涼屬於針灸絕學,便不想與其他知曉,卻不知小陸醫生並不看重這些。”
書中既雲:燒山火三進一退,透天涼一進三退,即已明指須按天、人、地三部進退針,但又說:燒山火須先撚運入五分,而後至一寸,透天涼須先進一寸,後提退至五分,豈不前後相異。
聽到這話,周建德這才放心下來,他是真怕陸軒太過熱血,遇到一個學中醫的就隨意亂傳,最後導致自己的東西變成了彆人的東西。
陸軒一愣,隨即笑了起來。
要知道,他對燒山火和透心涼的研究已經有好些年頭了,可依舊不得要領,而陸軒,接觸針灸僅僅不到十日,便對燒山火和透心涼有了如此深度的理解,遠超他付出的十餘年光陰,這份天賦,非人力所能追趕。
反正也不是什麼急症,現在對他來說,跟陸軒探討兩大針灸絕學最為重要。
反複三度,倘熱至,出針揉閉孔穴;如無熱感,可反複行針,直到患者身體感受到熱感到來即可。”
“好……”
可聽了周建德這番話,陸軒感覺自己認識到了另外一個天地。
麵對周建德的疑惑,陸軒搜尋一番,馬上就有了答案,並笑著道:“針刺產生熱感或涼感的機理,其實早在《內經》中就曾提到。
這要是能從中學得一二,日後在針灸上,成為周老這般針灸大師完全不是問題。
這幾天時間,他到底記了多少醫書了?
不過轉念一想,周建德又覺得,陸軒既然能將這些內容理解的這麼通透,那對涉及燒山火和透心涼的其他內容呢?
是不是也有這般程度的理解?
甚至於,若是陸軒願意收徒,他都想拜師了。
見老書擺出如此嚴肅的神色,兩人心中同時一驚。
“不,有關係。”
而之前進來治腰痛的女人,見幾人還要繼續,忍不住開口道:“周醫生,要不先幫我把針紮了吧,我也不知道你們要說多久,我總不能一直在這裡等著吧。”
所謂“進”,我覺得應該是指將針從皮下進至一定深度的全過程;所謂“退”,則包括了從一定深處將針退至皮下的全過程。
他隱約覺得,陸軒對這部分的理解才是正確的。
“小陸醫生這意思是……希望將燒山火和透心涼傳授給其他人?”周建德似乎還有些不確信自己的理解,忍不住多問了一句。
治風痰壅盛、中風喉風、癲狂、瘧疾單熱、一切熱症,先深入針,而後漸淺退針,俱瀉少陰數,得氣覺涼,帶瀉急提慢按初六數,或三六一十八數,再瀉再提,即用通法,徐徐提之,病除乃止,名曰透天涼。”
很顯然,陸軒對這部分的理解,讓他對燒山火和透心涼有了新的理解。
一兩年內,絕對可以大成。
似乎就沒有他不記得的內容,這樣的天賦,對於學習中醫任何一項技能,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眼瞅著自己的老師,針灸大師,竟然對一個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產生敬佩,兩人也是心中暗呼妖孽。
“那我們繼續?”
“對這兩項絕學有所研究的醫書,小陸醫生還知道多少?”周建德眼中充斥著求知欲,好不容易遇到一個對針灸也有所研究的中醫,他也是見獵心喜。
至於患者,等等好了。
燒山火的分層徐進,也就是三進,即為了逐層引導陽氣入內;透天涼的按層徐退,便是三退,則在分層引導陽邪宣泄,而使陰氣大來。
特彆是這些話出自陸軒這位年輕人,更是讓她有些驚訝。
“可能這就是天賦吧。”
提插的幅度有大有小,次數可多可少,所以九陽數與六陰數的運用,實際是指在三度進退的過程中,每度分部操作時,須與提插的次數相結合,就是燒山火須在進針時每部慢提緊按九次,透天涼須在退針時每部緊提慢按六次。
周建德微微點頭,但隨即又皺起了眉頭:“小陸醫生,我剛剛也說了,自己對燒山火和透心涼也做過一些研究,卻始終未能明白如何才能做到燒山火和透心涼這兩項絕技中所提到的效果,所以一直不得要領,自然也無法理解古書中的真意,如今聽了你這番講解,覺得書中所述燒山火和透心涼,應該就是如此,不過即便如此,心中多少還有些疑惑。”
不過涉及到的醫書太多,內容也不少,將這些內容整合到一起難度很大,從中找出這兩項針灸絕學的行針之法短時間內難以做到,不過倒也研究出了一些東西。
而陸軒,也不負眾望,思慮半分後繼續娓娓道來:“綜上所述,我覺得燒山火與透天涼的具體操作應該是,燒山火以徐疾、提插、九六、開闔四法的補法為主,配合撚轉法的補法組成。
對提插手法的應用,既已指明按“三進三退”或“三出三入”地提插三次,當然不能再配九六數,如與撚運結合,則《金針賦》中缺乏這樣的依據。
此外,對燒山火是“令天氣入,地氣出”,透天涼是“令地氣入,天氣出”的認識,初步說明了這兩種針灸絕學所以能產生熱感或涼感的機理,還是比較有價值的。”
一念及此,周建德恨不得立刻馬上跟陸軒提及此事,可見陸軒還有話說,他才不得不壓下心中的衝動,靜靜地聽著。
至於其他中醫院的那些醫生,說實話,他根本看不上。
燒山火和透心涼的實操方法傳出去,一旦被有心人拿去注冊了,獲利的不會是你,也不是其他醫生,更不是患者,隻會讓心思不純者得利,這一點不得不防。
說完,周建德迅速給患者拔了紮入體內的毫針,囑咐道:“再來幾次應該就會有改善了。”
而非因為燒山火和透心涼屬於針灸絕學,就將其視若珍寶,不願示人,若是人人都這麼想,中醫如何壯大?如何重回主流?”
“其實沒關係的。”見周建德如此嚴肅,陸軒忍不住道了一句。
要弄清楚這兩段的賦文意義,必須首先對進針、退針的操作進行剖析。
就算沒有,也得變出來。
用這段賦文來說明“先淺後深”與“先深後淺”的涵義,很顯然書中原意是分三步進行操作的。”
周老應該也有了解過的,《素問·針解篇》中說:“刺虛則實之者,針下熱也,氣實乃熱也;滿而泄之者,針下寒也,氣虛乃寒也。”
周建德一想也是,可下一刻又搖搖頭道:“你這情況,運用燒山火是最好的選擇,效果最好,其他針法雖然也有效果,可效果比起針灸絕學燒山火而言卻是差了不少,要不……你再等等?興許一會你也能見識到燒山火的誕生也說不定。”
唯有高山仰止。
這世界上,還有誰比他那群老師知道的多呢?
數千年知識的積累,全世界所有中醫加在一起,怕是都不夠它們打的。
想到這裡,陸軒也是朝周建德點了點頭:“謝謝周老提醒,我會注意的,不是可靠之人絕不外傳。”
不過倒也不擔心,陸軒說的這些內容本就晦澀難懂,內容還那麼多,讓他們記都記不住。
周建德其實也翻看過《醫學入門》,不過對其中的內容卻是記得的不多,常人能記得一兩本書籍中的內容已經是極為不容易了,能記得所有醫書的,那不是常人,是變態,是妖孽。
這一刻,兩人已經震驚地不知道該說些什麼了。
從他們拜師學藝開始,周建德雖然平時都挺嚴肅的,可從未說過如此重的話,這還是第一次。
因在《金針賦》的另一段中曾指出:“補者,一進三飛”,“瀉者,一飛三退。”
周建德眼前發亮,滿臉欣喜,他本就是這麼一說,沒想到陸軒還真對其他針灸書籍也有研究。
不用等周建德發話,他的學生已經快速地反應過來,給陸軒倒了一杯水。
他目光死死地盯著陸軒,還有嗎?
真的妖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