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大哥滿臉笑意的應道:“好嘞,一定找你。”
不過這就是陳景隨口一說而已,他自然不可能真把這事兒放在心上,他有著鑒寶神眼和玄妙直覺在身,想要碰見古董都是極難,更何況是楊李夫婦了。
在高鐵站分彆後,陳景打了個車直奔江縣客運總站,又坐上了去往他家鄉所在的龍橋鎮的大巴車。
這一趟所需的時間稍微少點,隻有兩個小時出頭的樣子。
一路顛簸,沿途的風光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越發原始和充滿了鄉土氣息,高樓大廈不見,隻有低矮的平房和小樓以及阡陌的農田和遠處高高低低連綿不絕的山峰。
川渝多山,慶城更有山城之名,舉目望去的景象總是少不了各種各樣的山景。
陳景坐在車窗邊,聽著其他乘客說出來的熟悉中帶著點陌生的鄉音,透過車窗遠遠見到南邊故鄉的山,不覺正襟相對。
兩年未曾回家,此刻距離家越近,陳景的心情越發難言。
國人的故土情節是難以言喻的,從古至今皆是如此。
陳景沒回來的時候,還不覺這種情緒多麼的強烈,但此刻反倒因為近鄉情怯,有些感觸了起來。
難怪有人說,真正明白故鄉的意義時,是因為你離開了它。
下午五點出頭的樣子,大巴車抵達了龍橋鎮。
陳景初中就是在鎮上的中學念的,兒時也常隨著父親母親一起到這裡來趕集,倒是有著不少的回憶。
當然最多的還是關於學校。
這種偏遠地區的中學,其實是教學質量是很一般的,雖說老師們都很好也很認真,但有些差距還是難以和大城市相比的。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當年陳景那一屆的學生,考上高中的就隻有幾十個,其餘的多數都輟學外出打工,少數則進入職校了。
當然了,除開教學質量之外,學生自身愛不愛學習,夠不夠努力也同樣是個問題。
因為這裡的偏遠落後和貧窮,導致多數人的見識不多,觀念也很陳舊,在苦山附近很多家庭甚至還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喜歡讓女孩也去讀書,就算是男孩也隻求他能認識字,以後出去打工不被忽悠就行了。
父母大人都這麼想,又如何讓這裡的孩子們去明白隻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呢。
說白了,在苦山這裡,讀完初中後能讓孩子去職校學門技術的父母都很少,基本都想著讓孩子跟著他們外出打工了。
不過在這種大環境下,倒也越發體現出了陳景父母的難得了,陳軍和呂玉晴當年可是非常支持陳景讀書的,兩人也是苦山少有的明白隻有通過讀書才能改變命運這個道理的人。
隻不過……
陳景歎了口氣,心裡暗暗發狠,他總有一天要把原本就屬於他的東西拿回來,父母那麼多年的期盼,他自己那麼多年的努力,不能就這麼沒了。
不久後,陳景搭上了一輛跑客的摩托車,繼續踏上回家的路。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