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教授對於大青山古墓確實是頗為重視的,當晚就帶著人趕到了慶城,第二天大早又急忙往苦山而去。
陳景也早早和孔雪到了龍橋鎮等待。
臨近中午時分,一輛並非客運的大巴車抵達了龍橋鎮。
“應該是師父到了。”陳景瞧了眼大巴車,邊牽著孔雪迎過去,邊開口說道。
既非客運大巴車,那肯定隻有陳教授等人的專車了。
果不其然,大巴車停好後就見著陳教授兩個男人的小心護衛下,率先下了車。
“師父。”
陳景和孔雪上前齊聲喊著。
陳教授見著小兩口臉上立刻露出了笑容,道:“等久了吧?”
“沒有,我們也剛到一會兒,師父您怎麼樣,累不累?”陳景也是關切的問著。
陳教授搖了搖頭,道:“我沒事,身體還扛得住。”他老人家的身體確實是相當不錯的。
師徒兩人言語間,大巴車上的人也陸續下來了,年歲最小的也在三十五以上,其中大部分是考古人員。
就這個平均年齡,高情商的說法這些全都是經驗豐富,值得信賴的老考古人員了。
低情商的說法便是這年頭誰還學考古啊?
按理來說,再怎麼重要的古墓,考古隊一般還是會帶一兩個新人跟著學習積累經驗的。
但這會兒卻一個都看不到,可見現如今考古界已是青黃不接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主要也是現在互聯網太過發達,當代年輕人的選擇太多了,再加上考古既難學又枯燥,真沒太多人願意學。
見著人都下來後,陳教授又一一給陳景介紹了下,其中有些陳景是認識的,之前發掘小南山古墓的時候見過。
而除了陳教授帶來的考古人員之外,還有得到消息跟來的慶城相關部門的人員和領導。
這部分人在得知陳景這個陳教授的徒弟是苦山人後,看向他的眼神中滿是驚訝。
作為慶城人,他們是知道苦山的條件有多艱苦的,而在那樣的環境下,陳景居然能拜陳教授為師,這著實在是讓人驚訝的。
畢竟就算不提陳教授的其他身份,光是一個教授頭銜,想要拜他為師就絕不是多容易的事情,這需要陳景自身足夠優秀。
倒也不是這些相關部門的人瞧不起苦山,隻不過就事論事的說,這身處的環境好壞確實會影響人的成長。
有些話說來現實和難聽,但卻都是事實,貧苦家庭出生的優秀人物是有,但數量真的不多。
而像陳景這樣的就更少了,真可以說是山溝溝裡長出來的金鑲玉。
眾人互相認識後,陳景便叫來昨天就準備好的上山的車。
“師傅,從這兒到我家山腳下的路不太好,可能有些顛簸,您小心著點。”陳景邊扶著陳教授上車,邊開口說著。
陳教授應道:“小景,你不用太擔心我,這些年的考古發掘工作,比你家鄉更偏僻落後的地方我都去過,不妨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