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拿著這份奏疏想了想,折好收入袖中,他不打算直接遞上去,而是要拉幾個盟友一起聯名上奏。
不行的話,就給漕運衙門定下個標準,每年運送漕糧中留下一定數量的漕糧經海運北上進京,哪怕數量少些,幾萬石也行。
以前魏廣德就考慮過怎麼打開漕運這個口子,讓商船走運河,漕糧改海道,所以就收集了不少數據,這次一提筆感覺就停不下來,一氣嗬成把奏疏寫完。
而當他進入內閣,真正看到各地上報的災情後,他才有了更多的感悟,這大明朝能挺著這些災害過了二百多年,那是真不容易的一件事。
“蘆布。”
回憶了記憶中明朝海運的情況,其實從洪武到永樂,朝廷都沒有放棄海運,即便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大力開挖運河功成,明朝依舊存在海運漕糧,而徹底終究則是在永樂和天順之間的事兒。
寫到後麵,魏廣德又把近十年運河因黃河侵擾導致漕糧漂沒,漕軍死傷慘重的數據寫了上去。
寫完這些,魏廣德無非就是要讓隆慶皇帝明白當初是怎麼回事,是運河初成河道暢通,所以朝廷在經過數年嘗試後才停罷海運致力於河運,而非一直都是河運為主。
念及此,魏廣德走回書案前收好公文,鋪好紙準備寫一封奏疏。
或許有些人會覺得既然有心推動海運,那何必還讓工部找潘季馴治水。
永樂十年,尚書宋禮力陳海運之弊,提出調整河海並行的漕運方式,加強河運漕糧的比重,建議三年兩次海運,調撥鎮江、鳳陽、淮安、揚州及兗州糧食一百萬石,從河運至北京。
想了很久,魏廣德依舊覺得兩難,不好選擇。
其實現在的形式和那會兒的情況是恰恰相反的局麵,那就是運河已經無力保障大規模河運。
古語有言,“變則通,不變則壅;變則興,不變則衰;變則生,不變則亡。”
魏廣德對屋外大聲喚道。
話音落下是,蘆布的身影就已經出現在值房門外。
隻有海運的航路成熟起來,其優勢充分發揮出來,朝堂上那些大臣,特彆是戶部那些天天和數字打交道的官員就會發現,其實海運比河運更加經濟,即便承受海運有失的風險,但綜合來看依舊優勢巨大。
早在洪武六年,一些大臣針對海運遼餉失事的事件,建議在北方地區屯田,以減少漕糧調撥,朝廷於是自次年起大力推廣屯政,“天下衛所州縣軍民皆事墾辟”。
是想,若是連續兩三年漕運斷絕,京城糧食見底必然引發大亂,若是朝廷有海運抵京的漕糧,必然可以穩定住局勢。
二是河運由淮河、黃河至河南陽武,然後派發山西、河南丁夫,陸運170裡至衛輝入衛河,最後到達通州;
河運暢通就進行大規模河運成功後,永樂十三年三月,“遂罷海運”、“海陸並罷”,僅保留遮洋總運送遼、薊糧餉,每年於河南、山東、小灘等水次倉兌糧三十萬石,部分輸往天津,大部由直沽入海輸往北京。
明初的海運主要服務於軍事征伐的需要,為消滅殘元勢力提供物質保障,遠距離的漕糧運送多通過海路進行,其海運仍沿襲元代路線,所以漕船延期、漕糧漂沒、運軍溺死等海運艱難之狀與前代無異。
總之,自洪武初年到成祖肇建北京,雖然一度罷黜海運,但總體而言,運輸方式仍承元人之舊,仍實施“水陸兼挽,參用海運”的運輸方式。
而朝中話語權最重又和他關係好的,也就是內閣的陳以勤和殷士譫,除此外魏廣德還打算把朱衡也叫上,其他六部的官員,魏廣德就不打算聯絡,有這三位聯名已經足夠了。
到洪武三十年,遼東軍餉出現了贏餘,朝廷不再需要海運濟遼,這才停止向遼東海運漕糧,此即為第一次停罷海運。
大明一直在通州等地儲存大量糧食的習慣,而且最低要求是儲備三年的糧食所需,其實就是預見到這類事情,同時也是為北方隨時可能爆發的大戰儲備的糧食。
事後仔細又看了看,感覺沒什麼值得修改的,這就算定稿了吧。
想到起運地,魏廣德第一時間就想到了淮安那裡,現在大量漕船擁堵在那邊,若是讓他們改道出海怕是不容易,但是若是江南其他府縣調糧,估計也湊不出多少了。
三是開辟了從臨清倉向北京運送河南、山東粟米的運道。
搖晃著腦袋,魏廣德覺得這些事兒還是不能光靠想,得想辦法實踐,那就是從長江口附近派出海船沿故道探索,確認航線的安全性,元朝都能辦成的事兒,沒理由大明朝搞不定。
不過後兩者均為民運,在運量與專業程度上遠不如官軍海運重要。
反對海運者不是一直拿內河航運安全說事兒嗎,魏廣德就在奏疏裡把漕運的風險也詳細寫出來,讓人看後就能明白,其實河運和海運一樣,都是有風險存在的。
不過當時的漕運線路主要有三條:一是江南漕糧海運北上,每年達100萬石,於是在北端的直沽尹兒灣城建百萬倉外,又在南端的嘉定縣青浦“築土為山,立堠表識”。
京師南遷重回南京,北方漕運就可以避開。
除了起運地官府外,還有漕運衙門,現在大明朝也隻有他們有船,特彆是沙船,這東西可以快速改造成海船。
而且因為魏廣德有在商行參股的習慣,所以他把知道的,鬆江、太倉、通州、泰州等地有沙船,淮安有海雕船,通常由海路至山東蓬萊貿易的事兒也一並寫上,要知道這裡離天津並不遠。
後世河運是什麼時候逐漸衰退的,那其實是在九十年代以後,隨著鐵路大規模建設,鐵路的優勢取代了河運。
“海道多潢,猶陸地多歧,海人行海,猶陸人行陸。傍潮而行,非橫海而渡,今踏出海道,傍非若浮,沙疏土崩,決無常之可慮也。”
畢竟今年的賦稅已經收了,地方上的糧食已經起運,府庫裡也不會剩下太大。
當然,朝廷也不會因為今年漕運中斷就馬上鬨出大亂子,通州大倉還有大量存糧,足夠支撐京城食用兩年以上。
等人進來後,魏廣德就對他說道:“你出去聯係府中家人,讓張吉給工部尚書朱大人那邊下帖子,今晚我擺下酒席請他喝酒。”
“是,老爺。”
蘆布答應一聲就出去傳話去了,而魏廣德也起身向殷士譫值房走去,陳以勤和殷士譫那裡,還是自己親自過去邀請為好。
請記住本書首發域名:..bigebar.